家长要为孩子做好幼小衔接准备

幼儿园:“请进来走出去”让孩子提前接触小学

对幼儿园的小朋友来说,小学的学习环境是很陌生的,没有滑梯、没有玩具、老师们不会天天带着自己玩耍……家长和学校应该有意识地提前带领孩子接触小学,让孩子形成“小学”的最初概念,使他不至于升入小学后茫然无措。幼儿园可以采取组织大班的孩子们参观小学的方式,给他们解释小学生的学习生活和他们的有什么不同。在日常的教学中,幼儿园大班也要尽量为孩子营造一个“幼小衔接”的氛围。比如座位的安排、上课时间的设置等尽量向小学的教育方式靠拢,也可以请来一些小学生跟孩子们一起交流,让孩子们意识到身为一名幼儿园学生和身为一名小学生的区别,消除他们心中的恐惧,从而激发他们上学的欲望。

家长:全面了解孩子做有针对性的准备

在幼小衔接方面,家长在其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家长应该在孩子进入小学前的教育阶段,就应该对他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如:孩子的学习意识、学习习惯、作息时间、各种生活能力(自我管理、与他人交往、应付突发事件、安全意识等)、心理素质等。在了解孩子的基础上根据小学的要求有针对性的对孩子进行教育和培养。比如,给孩子制定合理的作息时间。如:早晨几点起床、起床后第一件事情应该做什么?第二件事情应该做什么……让其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

此外,家长也应为幼儿设置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将孩子的玩具慢慢收起来,置办写字台、书架、台灯等,给孩子创设一个学习的环境等。对幼儿园布置的任务,家长也应积极配合完成,协助教师逐步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应该注意的是,在培养过程中,家长不能以训导的方式培养孩子,以免引起他更大的反感和逆反心理,应以朋友的身份多跟他耐心的交流,仔细回答他的每一个问题。

选择衔接特训需慎重

“女儿马上上小学了,我想让她提前熟悉一下一年级的课本,争取走在别的孩子的前面。”在孩子升入小学前,很多家长可能会忙着为孩子“补课”。面对家长的需求,最近,一些教育培训机构开始涉足幼小衔接领域,开设小学准新生特训课。根据家长的不同需求,这类特训课往往以学科为界限设置课程,如数学、语文、英语等,教学内容以小学一年级第一学期课本为主。

据相关专家提醒家长,让孩子提前学习小学课程可能会适得其反。孩子读一年级前就学习了这一年的文化知识,容易形成“骄傲自满”的心理误区,上课的时候就会不专心听课,一旦知识储备用完了,以后的课程很难跟上。如果等到发现孩子不能跟上课程进度时,再对其进行教育,孩子不良的学习习惯已经形成,要花上数倍的时间才能纠正过来。孩子在学前班提前学习的小学部分相关知识可能表面上会了,可是由于教得不规范,孩子学的内容并不准确,这种错误更难纠正。“专家认为,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比提前学一些书本上的知识更重要,良好的行为习惯不仅关系到孩子的学习成绩,还会影响其今后的成长和发展。

精选阅读

家长应为孩子做好幼小衔接准备


家长应为孩子做好幼小衔接准备

学龄前儿童如何做好入学准备,家长应该了解自己孩子的特点,针对孩子的个性特点开展学前教育。

1、确保孩子有一个健康的体质

这一年龄段的孩子正处在新生活的起点上,家长在孩子入学的身体准备方面要做到:

(1)要保证孩子充足的营养和休息,防止疾病,使他们身心健康;营养饮食包括面包、谷类食品、水果、蔬菜、肉、禽、鱼等以及相关的替代品(鸡蛋、豆制品),牛奶、奶酪、酸奶等,应避免过多的脂肪和糖。

(2)要求孩子积极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可通过投掷、跑跳、攀登、随音乐跳舞等运动锻炼大肌肉;可通过蜡笔绘图,做拼图游戏,学用平头剪刀和拉链等,增强手的灵活性。

(3)鉴于小学生在校大部分时间是上课,课间休息和游戏时间短,课后又有作业,而上学放学,上下课都有严格的时间规定,课堂学习也有严格的纪律约束等情况,就增加了孩子的紧张度,加快了生活节奏。为了使他们较快地适应小学紧张的生活节奏,家长要适当地减少孩子睡眠和游戏时间,延长学习时间,使孩子在家的作息时间与学校的作息制度保持一致,以免因不适应而损害健康;可送给孩子一个小闹钟,从10分钟、15分钟、20分钟慢慢增加定时闹响的时间,让孩子在规定的时间内去做一件事情。至少提前一、两个月,开始作息时间的转换。按照穿衣、吃早饭、步行到校所需花费的时间量,确定起床时间,让孩子习惯这样的作息制度。

(4)保护好孩子的感觉器官,尤其是眼(视力)和耳(听力);

(5)教育孩子注意安全。为了孩子的生命安全,让孩子懂得并遵守交通规则,学会看红、绿灯,走人行道。迷路找民警。教育孩子不能玩水、玩火,拨弄电源开关等,以免发生事故;

(6)重视的家长还可以入学前带孩子到医院作一次体格检查,了解孩子生长发育的状况是否符合各项指标的要求,是否有疾病感染,如有要立即抓紧治疗,以保证孩子健康入学。

2、做好向往上小学的心理准备

为了让孩子高高兴兴地进入小学,家长要使孩子内心产生想上小学当个小学生的愿望。以乐观的态度对待学习和学校。例如:早晨您送孩子上幼儿园时,在路上见到许多小学生背着书包上学校,这时,您不妨对孩子说:“瞧,这些哥哥姐姐多神气!”使孩子产生羡慕之情。给孩子讲述即将开始的各种有趣的活动,如手工课、野游,还可以热情地讲述孩子将在课堂上学习的知识,如读书、测量、称重等,使孩子对学习和学校产生强烈的向往。有空的时候,还可以带孩子一起去将要入学的学校外走走、看看,告诉孩子可以在学校里学到很多本领。在这方面家长要特别注意的是,决不能用上小学对孩子施加压力,进行恐吓。如:“瞧你这么坐不住,将来上小学可要受罪”“你这么好动,将来上小学让老师好好治治你!”这样说会造成孩子对上学产生恐惧感,不利于形成入学的心理期待。一般情况下,在5月份会开始报名,办理入学手续。父母千万不能在孩子面前议论学校的长短。议论要避开孩子进行。

3、做好独立生活能力的准备

家长要提前从以下方面做好孩子独立生活能力的准备,及早培养他们独立生活的能力。

(1)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

要让孩子知道,自己长大了,即将成为一个小学生了,生活、学习不能完全依靠父母和教师,要慢慢地学会生存、生活、学习和劳动,能自己的事自己做,遇到问题和困难自己要想办法解快。要培养孩子的自我教育能力,在学习生活中,要自我观察、自我体验、自我监督、自我批评、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等,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让他们懂得什么时候应该做什么事并一定做好;什么时候不该做事并控制自己的愿望和行为。

(2)培养孩子生活自理能力

毫无疑问,父母疼爱孩子,是天经地义的,孩子小需要家长的格外照看,绝大多数的孩子在家里都不做家务,甚至连自己的个人杂务也由父母包办。孩子开始学习后,首先碰到的难题是什么?那就是用橡皮擦掉写错的字。不把纸擦破而能把字擦掉,对6~7岁的孩子实在是一种挑战。但是,如果在家里经常干家务的孩子,手会变得相当灵巧,橡皮的使用就不会有问题。还有一位家长说:“我一年差不多要给他买100块橡皮,买了就丢这才是父母为孩子长大后获得幸福人生儿留下的最大本钱。!”有的家长说孩子的书包像“字纸篓”;乱得要命。小学生这种毛病形成的原因就是因为在学前期家长包办—切,未能培养起孩子自我管理的能力。所以他们更需要学会自己做事情,如穿衣服、收拾玩具等,一定要培养孩子衣食住行、吃喝拉撒等方面的自理能力和习惯,逐渐减少父母或其它成人的照顾,学会生存。

在日常生活中,让他们学会自己起床睡觉,脱穿衣服鞋袜,铺床叠被,学会洗脸、漱口、刷牙、洗手、洗脚、自己大小便,学会摆放、洗涮碗筷、端菜盛饭,收拾饭桌;学会洗简单的衣物,如小手绢、袜子等。有意识地培养孩子有条理做事的习惯。比如衣服应该折好放在哪里、比如玩具应该收拾到哪里。给孩子买一个小书包,让孩子把自己需要的东西放进去,教孩子养成整理书包的习惯。要求孩子把东西整理好才能吃饭。过一段时间,要求孩子整理一次自己的东西。这样才能形成独立的生活能力,培养自信。即使孩子做家务不够能干,灵巧。只要养成遇事全力以赴的习惯,也能对孩子的性格产生积极影响,孩子的进取心,责任感,爱心等的培养,让孩子自己动手的另一重要方面是不再事事替他们作决定,而是引导他们自己进行选择,一个孩子能否学习的好,关键在于他否具有学习能力,即学习潜能。而学习潜能的培养就是从孩子学做日常家务和学会生活自理开始的。

(3)培养孩子学习方面的动手操作能力

教给孩子有关学校生活的常规知识,要求孩子爱护和整理书包、课本、画册、文具和玩具;学会使用剪刀、铅笔刀、橡皮和其它工具,会削铅笔,并能制作简单的玩具等。

(4)培养孩子有意注意。

培养孩子有意注意很重要,我们小学老师都有一个共同的感觉,在小学低年级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往往并非智力落后,而是由于注意力涣散。家长可以多与孩子玩棋类游、拼图游戏,这对培养有意注意很有益。

4、培养孩子良好的个性品质

学龄前儿童对于即将开始的学校生活通常感到既兴奋又紧张。的确,一旦走进校园,他们面对的是不同于家庭或幼儿园的陌生环境。

大多数的孩子入学时还没有良好的与人交往的能力或较稳定的情绪,形成这一切需要时间和训练。如果他们在幼儿园阶段就有机会培养相关的个性品质的话,对学校生活的适应能力就会大大增强。其中包括:

自信——孩子自我感觉良好,相信自己能够成功。自信的孩子通常更愿意尝试新事物,并且在第一次尝试失败后再做努力。

独立——孩子应该学会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动力——要培养学习动力,增强孩子的求知欲。(要独特的鼓励,如写作;帮助别人)

好奇心——必须保持孩子天性中具有的好奇心,使他们能够从所有的学习机会中获得乐趣。(鼓励孩子会问)

毅力——使孩子学会做事善始善终。(遇难事,持之以恒)使孩子懂得凡是教师要求做的事情都应努力完成。如:知道每天值日生所要做的事情;教师布置的作业必须完成;明确在每项活动中教师要求自己做的事情,并学会做完,不半途而废。

合作——孩子一定要能够与他人相处,学会与人分享快乐和遵守公共秩序。

5、培养孩子良好的语言和认知能力

学前儿童在幼儿园阶段就要参加多种活动,这些活动要求他们使用语言并解决问题。语言能力较差往往对他们入学后产生不良影响。

为孩子提供游戏的机会。孩子们发现世界,发展创造力和积累生活知识等方面的能力大都通过游戏。如,当孩子堆积木时,就形成了几何图形、物体造型、平衡等概念;和他人一起游戏,则有助于孩子懂得怎样协商合作。

多和孩子交流。孩子们有着自己的思想感情、喜怒哀乐。随着他们语言能力的发展,家长要鼓励他们说话。家长应耐心地听孩子说话,以了解其心理活动,发现孩子的所知和不知,明白孩子是怎么想的和怎么学的,并且让孩子感到家长对其感受和思想的重视。家长还要主动与孩子说话,详细地讲解一些日常活动如吃饭、洗澡的过程。今天学到了什么,交了什么朋友?每天要孩子有一点沟通,哪怕15分钟也好。

学会与孩子交流之中的问与答。家长面对孩子不应该只是说“是”或“不是”。提问题可以帮助孩子比较和识别事物。家长回答孩子的问题则要尽量周全,可能的话,应鼓励孩子试着回答自己的问题。如果家长不知道答案,就要对孩子坦言,然后和孩子一起尝试找出答案。

每天为孩子朗读。为孩子朗读可以从孩子出生时起,并在整个学前阶段持续不断。虽然孩子在开始时可能听不懂这些故事或诗歌,但是孩子可在听的过程中知悉家长的声音,和家长产生亲近感。此外,孩子的身边经常有些阅读材料,可使其对语言和阅读的兴趣较快增长。

控制孩子看电视。电视是孩子身边仅次于家长的最具影响力的老师。好的电视节目可以拓宽孩子的视野,促进学习,坏的节目或过长时间观看则适得其反,甚至有害健康。

多为孩子提供接触外界的机会。孩子的多样化经历将有助于他们了解这个世界。无论家居何处,周围环境都蕴含着新的体验。一个星期与孩子有一次共同学习的机会,一起出去走走,看看,发现一些什么,议论一些什么。可带孩子到周围散步,坐公共汽车,参观博物馆、图书馆、动物园等公共场所。还可依孩子的兴趣,让他欣赏和学习音乐、舞蹈、绘画。

客观评价孩子的能力和兴趣。一方面,家长要为孩子确定高标准,鼓励他们尝试新事物;另一方面,孩子的压力过大,总被要求做一些不感兴趣或力所不及的事,就会感到难过和沮丧。家长不要盲目指责孩子“笨”、“傻”,那样会极大地挫伤他的自尊心、自信心,影响他在学校中的表现。孩子做得好的事情,家长则要予以表扬。

总之,我们父母帮助孩子顺利地度过这一关,充分地做好上小学的准备。

家长如何做好孩子幼小衔接


家长如何做好孩子幼小衔接

小孩子的入小学衔接一直都是家长们所关心的问题,但是目前仍有许多的父母对于小儿衔接总体处于一个模糊现象,以下就由育儿专家为家长们详细的解答下小儿衔接中所不懂的一些问题,帮助孩子在小学里能有一个良好的开端!

教育界人士认为,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在孩子入学之初,不仅要准备孩子的学习用品,还要对孩子进行科学的心理调适。

家长提问:要不要提前教孩子识字、写字?专家建议:可以引导孩子对汉字产生一定的兴趣。现实生活中,很多孩子多多少少已经认识一些字了,而家长也在有意无意地引导孩子认一些字。比如家长经常带孩子去的一些场所,像公园、超市等,这些地方写在门口的字,孩子肯定认识几个,这些都是无意识学习的结果。关键是要注意保持孩子这种无意识学习的兴趣和习惯。

对于写字,不提倡学前幼儿写字,因为幼儿的发育有一个过程,孩子的手劲还没达到,协调能力也有限,提早写字反而会欲速则不达。写字涉及握笔、对字结构的拆分等问题,所以写字是可以等上小学之后再来进行。如果学前幼儿使用了不恰当的学习用具,写字姿势及握笔姿势不正确,这些问题都需要在小学期间花力气来调整。

支招:

1.纸条游戏。平时和孩子除了语言交流外,还可以和孩子玩纸条对话游戏。当你想和孩子交流或让他(她)做事就写在纸条上,将纸条上的字读给孩子听,慢慢孩子就认识这些字了。

2.儿歌法和兴趣法。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读读汉字儿歌,既拓展孩子的思维又引导孩子学汉字。所谓兴趣法,就是根据孩子的喜好,来强化其对字的认知。比如,有的孩子很喜欢恐龙,只要与恐龙有关的书,孩子都会仔细看,时间长了,对书上的字也慢慢熟悉了。

家长提问:读书、写字、做算术……有些家长为了让孩子提前适应小学的学习内容,已经先人一步“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但也有家长担心,孩子提前学这些,会不会适得其反,让其对学习失去兴趣?

专家建议:在孩子升入小学之前,家长更应该关注的是孩子性格的培养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比如,孩子是否开朗,愿意与人交流;在与人交流的过程中是否学会了倾听和表达等。另外,家长还要注意培养孩子与人合作的精神。比如,能与其他孩子一同分享自己喜欢的东西,一起做游戏等。这都是学习,而不是仅仅学习知识才叫学习。

支招:

1.要让孩子对学习产生兴趣,要注意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比如,可以从购物开始做起,带着孩子一起买书包、买文具等学习用品。

2.在孩子入学前,不妨带上孩子走进未来小学的校园,有条件的话还可以走进课堂,让孩子亲身感受一下小学校园的氛围,加深对学校的概念,对学校生活产生向往之情。这样,孩子在进入小学时就会消除紧张心理。

家长提问:孩子爱玩爱动坐不住怎么办?

专家建议:爱玩,是孩子的天性。但是上了小学,班级授课制会有一定的纪律约束。这就要求孩子有一定的自控能力,有遵守纪律的意识。

对于一些爱玩爱动的孩子,家长和老师首先要认清孩子的行为目的,在孩子“故意”引起老师或家长注意的时候,不让他“获得”注意;而当孩子表现良好,即使是微小的努力,甚至需要家长和老师用放大镜才能观察到的进步,要“给予”注意,及时鼓励。

提醒:

1.孩子上小学不宜过早,特别是六岁半以下的孩子。因为年龄偏小的孩子会过早地感受压力,有可能会失去对学习的兴趣。

2.幼儿上一年级的前几个月由于环境陌生、有学习任务、特别是学习拼音相对比较生疏,孩子可能会感到有压力、不适应,这就需要家长花更多的时间关注孩子,并和老师及时沟通,使孩子尽快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

支招:

1.给孩子送个小闹钟,以此来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10分钟、15分钟、20分钟……慢慢增加定时闹响的时间,让孩子懂得在规定的时间内应该做什么事,不应该做什么事。

2.在孩子遇到困难或者问题时,家长应鼓励孩子找寻各种可能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并引导孩子评估每一个方法的优点和缺点,潜移默化中,达到让孩子养成规范意识的教育目的。

教育界人士认为,幼小衔接时期,家长更应关注的是孩子性格的培养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而不是一味“抢跑”,盲目追求知识的灌输。

从目前的调查来看,大部分的孩子幼小时期衔接不畅通,其中的原因多是由于父母们盲目的追求知识的灌输,而忽略了对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看了以上的文章希望家长们都能有所明了,为孩子小学的衔接做好充分的准备!

家长如何做好幼小衔接工作?


五岁的宝宝如何教育?

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不能很好地衔接,是我国教育领域里的一个很突出的问题。由于儿童所处的客观环境、学习内容、作息时间、自理要求、师生关系等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因而从幼儿园生活过渡到小学生活是儿童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重大的转折点。作为家长应该事先认识到这些变化必然会出现,并估计这些变化可能会给孩子带来哪些的影响,然后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使孩子顺利地适应小学生活。研究表明,充分的入学准备,能为孩子入学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那么,做为家长,该为孩子做些什么呢?

一、激发孩子对新校园的向往之情。

一般说来,孩子到了六、七岁的年龄,心理和身体各个方面都基本上具备了接受小学教育的条件。这一阶段,由于环境、家庭、学校的影响,儿童开始羡慕小学生的生活,羡慕新书本、新书包、新铅笔盒,羡慕红领巾等。儿童心理的发展和客观环境的影响,使他们产生了上学读书的强烈愿望,时时刻刻流露出要成为一名小学生的美好情怀。

此时,作为家长应该细心体察孩子的情绪和心态,和孩子一道,以满腔热情来迎接他们的新生活。比如,夫妇俩一起故意用羡慕的口吻对孩子说:“田田长大了,真了不起,马上就要成为一名小学生了。”让孩子产生当小学生的光荣感、自豪感。

再如,利用节假日或散步的机会,带着孩子到校园转一转,熟悉熟悉环境,乘机诱导孩子:“这所学校多美丽,多干净呀!这里的老师可有学问啦,他们教小朋友认字、数数、唱歌、跳舞、学知识。在这里读书,你也会跟小哥哥、小姐姐一样变得更加聪明、能干。”

再如,当孩子拿着书,缠着你讲故事时,你乘机告诉他:“等你上学了,自己就能读故事了。到那时,你就可以当爸爸、妈妈的老师,可以讲故事给爸爸、妈妈听了。”以此来培养孩子对学校的向往之情和渴望获得知识的热情。干万不要随便吓唬孩子:“你再调皮,等上了学,让老师好好整你!”等等,诸如此类的语言会使孩子未入学校就产生恐惧感,容易形成心理障碍。

宫外孕湿疹怀孕的表现手足口病症状宝宝感冒流鼻涕怎么办孕中期注意事项怀孕吃什么好盆腔炎有什么症状怀孕三个月胎儿图

二、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

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人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九十年代初,中国和日本曾共同举办了一次中日学生夏令营活动,活动中,中国儿童暴露出的最大弱点是生活能力差。一时间,日本新闻媒体便大肆鼓吹日本学生在二十一世纪将战胜中国学生,贬低中国学生的能力和德行。姑且不管日本人贬低中国学生的动机是什么,但这一问题,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家长和老师的深思。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能力的发展有一个关键期,在关键期内,儿童的能力易于养成,过了培养期,过了关键期,儿童能力的培养就显得特别困难。我们常常看到一些父母,孩子上学了,还要一口一口给他喂饭;作业做完了,总是亲自帮他订正错误;进出们总是帮着孩子整理书包。只要孩子存在的地方,就有父母的身影。如此这般,做父母的的确很辛苦,可孩子却越养越无能了。

我们知道,孩子在幼儿园里,过的是一种集体生活,整天都有老师跟班,生活上遇到困难,如穿衣服、系鞋带等,会及时得到老师的及时帮助。进入小学后,孩子过的是一种相对独立的学习生活,像系鞋带,上厕所,准备学习用品等问题,都得靠孩子自已,孩子动作慢,能力差,势必会影响他的学习。我从多年带班的实践中发现,小学阶段,学习成绩优秀的总是那些能力强的学生。

可见,为了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管理,笔者建议家长们谨记:孩子能做和应该做的事情,应让孩子自己去做。家长要帮助他们在实际行动中克服困难,而不要代替他们克服困难,当孩子遇到困难时,要不断给予鼓舞,使其具有较强的信心和决心,以至不达目的,决不罢休。此外,还要在克服困难的方法和技术上给予适当的指导,让孩子掌握克服困难的技巧,少走弯路。

孩子幼小衔接家长注意什么


从游戏式教学的幼儿园进入以学习为主的小学,孩子固然要面临一次重要的角色转换,家长也要承受许多压力。为此,记者精心梳理了幼儿园大班家长关注的热点问题,让我们来听听名师们的建议。

做事磨蹭

要培养时间观念

问:家长要做哪些关于幼小衔接的预热活动?

答(市城南小学潘红艳):比如说让孩子养成整理书包的习惯、给书本分类的习惯,还有握笔姿势的正确方法和坐姿、一些像跳绳之类的运动训练等。

问: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哪些?

答(市实验小学高级教师黄晓秋):一、良好的倾听习惯。家长可以通过平时给孩子讲故事之类的方法来培养孩子的倾听能力。二、学会整理书包。上小学和幼儿园很大的转变就在于一下子多了很多课本,上课的时候,很多孩子早早就从书包里掏出了书本准备好,而没有培养好整理习惯的孩子依然在书包里搜寻书本,等老师叫学生把书本翻到第几页时,那些还是找不到书本的孩子就跟不上节奏了。

问:小孩上了小学后,要是在家里做作业磨蹭,比如隔一会儿说上厕所,隔一会儿又说“肚子饿,去吃点东西”等。怎么办?

答(市建设小学高级教师彭爽爽):一,让孩子较早形成良好的时间概念,比如说告诉他吃一顿饭需要多少时间,唱完一首歌通常需要多少时间等,强化孩子对时间的概念,就能让孩子有意识地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作业;二、和孩子好好沟通,一起合理地安排他的作息时间;三、留给孩子足够的自由空间,这样他就不会产生逆反心理。

切忌“过犹不及”

问:怎么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又不至于打击孩子的学习兴趣?

答一(黄晓秋):有时候孩子不良的学习习惯其实是家长造成的,比如有时候老师给孩子布置了一个小时的作业,家长发现在家里一个小时过去了,时间还空出一个小时,就会让孩子再做一个小时的额外作业。久了,孩子会发现父母的这个习惯,他可能就学会应对了,本来一个小时就能完成的作业,他故意拖拖拉拉地做了两个小时。家长的这种“过犹不及”的做法有时候反而容易导致孩子的不良习惯。

答二(教育心理学专家何融融):家长一定要学会鼓励孩子,比如说邻居的孩子考了97分,你的孩子只考了90分的时候,就不要拿自己的孩子跟别人的比,要相信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当孩子说“我长大了想当飞行员”的时候,你也千万不能打击他说:“就你这样,一定会从空中掉下来!”不能打击孩子,要知道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想象空间,这些看似幻想的东西以后就是他努力的动力。给孩子一个快乐的心态对培养学习兴趣是很有必要的,学会经常鼓励孩子。

问:如何调整孩子的不良坐姿和不良的握笔习惯?

答(黄晓秋):我教一年级的时候,发现很多孩子刚刚开始握笔写字都很兴奋,他们都想:“终于可以握笔写字了!”但是仔细一看,一个班级里,学生们什么样的握笔姿势都有,横的、竖的,还有一手握笔另一手帮忙推着写的。这些不良的握笔习惯一定要越早矫正越好,班级里学生多,老师很难一一矫正,这就需要家长们的配合。如果不良坐姿和不良握笔习惯养成长久了,再慢慢矫正就很困难,最好是当孩子刚学写字的时候就教他正确的做法。

上学前不必认很多字

问:上小学以前,要不要教孩子认很多字?需要提前学习书本知识吗?

答一(广场路小学副校长潘旸):其实小学一年级的课本还有很多和幼儿园学习习惯相近的地方,比如很多语文课本有插画,孩子们可以根据插图去理解课本。我认为,过早地教孩子太多课本储备知识是没有必要的,小学老师完全会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去备课、教学,家长只要把认字的担心交给老师就行了。

答二(彭爽爽):对孩子来说,上小学前学会写自己的名字和一些简单的数字计算是有必要的,比如考试的时候如果孩子不会在试卷上写姓名,那就很耽误时间,但是拼音书写之类的完全没必要提前让父母教孩子,这些教育应该留给小学老师,老师会系统而科学地去教学,万一家长教错了,到时候纠正反而麻烦。

问:在教育孩子时,父母的观点不一致怎么办?

答(何融融):如果是关系到大是大非的事,父母亲的观点在孩子面前是必须一致的,比如告诉孩子不能撒谎。而对于一些事物的看法,没必要完全统一,一个人喜欢红色,一个人喜欢绿色,都是很正常的,保留个人爱好等不同观点,更有助于家庭的民主气氛。

父母需要为孩子做好哪些入学准备


要上学了,孩子高兴得又蹦又跳,爸爸妈妈却有点不放心,上小学毕竟不同于上幼儿园,孩子能否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呢?而且,最关键的是,孩子能否学得好、学得轻松,将来有所成就呢?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现在孩子入学,该怎样开个头呢?

所以,入学确实是一件大事,它会引起孩子在生活习惯和学习活动上的一系列变化,必须认真对待,做好准备工作才能保证孩子入学后身心健康,使他顺利地适应这个变化。

1.培养激发孩子旺盛的求知欲

每一个孩子都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对自己不明白的事情总爱问个“是什么?”和“为什么?”这就是求知欲的表现,父母宜早因势利导,在孩子发问时启发他动脑筋去想一想,自己寻找答案,必要的时候给予帮助,解答他的问题,满足他求知的心理要求,可以激发起学习的兴趣。要用名人成长的经历,科学家小时候的故事去诱发孩子探索奥秘的愿望。比如,爱迪生怎么会成为世界发明之王的?飞船为什么会升到太空中去?南极是什么地方?为什么要远征南极?……当孩子急切地想要了解这些奥秘,渴望学习这些知识时,父母就要不失良机地诱导孩子:你上学之后,老师会给你讲许多知识,告诉你许多新鲜的事情,让他向往学校。

学校是孩子将要获得知识、度过宝贵学习时光的地方,只有教会他热爱这个地方,他才会在那里安心、愉快地学习。父母先要以高兴的心情向孩子描述学校生活和有趣的学习活动,给他讲师生深厚情谊的故事,使孩子产生温暖的感觉,最好爸爸、妈妈给孩子讲讲自己小时候上学的情况,向孩子介绍学校是干什么的?学校里都有谁?学校有哪些丰富多彩的活动?老师讲课的内容是如何有趣……吸引孩子、诱发孩子急切地想走入学校大门的心理。

教师是孩子智慧的启蒙者,要在孩子入学之前就形成对老师良好的印象,父母要尽量详尽地向孩子讲述老师的光荣职责,讲讲自己从小如何受到老师的亲切教诲与培养,以及自己对老师的无限留恋之情等,在孩子心中树立起老师和蔼可亲、庄重严肃、知识渊博、热爱儿童的第一印象。千万不要用“老师”去威胁和吓唬孩子,比如说“不听话就交给老师去管!”“上了学,老师就会把你……”“老师才不会像妈妈一样对你呢!”或者贬低老师的作用,歪曲老师的形象,这都是不对的,如果孩子对老师产生了一种莫名其妙的恐惧和误解,就会影响他人学的积极性。因此,父母本身首先要以尊师、爱师的榜样去诱导孩子,才能使孩子尊敬和热爱自己的老师。

这样,就能使孩子向往学校生活,为自己即将入学感到自豪。

2.培养独立生活的能力

儿童从幼儿园到小学毕竟是一个大转折,在没有适当的入学准备,在进入小学后将会出现一系列不适应学校学习环境,因此,我们在孩子入学前应加强对孩子独立生活能力的培养。

首先要教孩子记住自己和父母的姓名、家庭住址、门牌号码、父母工作的单位等,以备不时之需。

要让孩子懂得一些简单的常识,比如一天有上午、下午和晚上的区别,上午几小时?下午几小时?几天是一周?一年有几个月?一个月有多少天?等等。又如吃饭前饭后不可急剧奔跑,运动后要喝开水,定时大便,便后洗手这类卫生常识也应让孩子知道。

还要教给孩子学校生活的常规知识,比如听见预备铃进教室坐好,上课专心听老师讲课,需要发言先举手,得到老师许可再说话等等。有心的家长把这些常规编成故事讲给孩子听,使孩子很容易就记住了,对孩子入学后适应学校生活很有帮助。

孩子入学前就要着手训练他的生活能力,比如:①能从事有目的的活动,即集中精力做任何事:②在学习活动中保持良好的身体姿势:③能做自我服务性的劳动:漱口、刷牙、洗手、洗脸、控制大小便,会穿脱衣、裤、鞋、袜,会叠被子、收拾书包等,这叫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同时,还要学会简单的服务性劳动,如开关窗户、扫地、抹桌子等。④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如合理安排时间,完成作业,做事有条理。⑤为了学习的方便,要教孩子使用剪刀、糨糊,会使用削笔刀等。⑥孩子学习自己整理学习用品。

为了孩子生命的安全,必须教育他懂得交通规则和遵守交通规则,如知道红绿灯的意义,知道“红灯停,绿灯行”,做到在规定的横道线内才可以穿越马路,知道“过马路,左右看,不在路上跑和玩”。走路要走人行道,在马路上要靠右行走,一旦迷了路,会去找民警叔叔而不要跟不认识的人走。

还要教育孩子不玩火,不去拨弄电源开关,不拉扯电线,不在建筑T区逗留,没有大人带领不可以去游泳玩水,以免酿成事故。

要在日常生活中帮助孩子做好入学准备。不要等到孩子还差几周就该入学了才想起这件事,那时就晚了一些。身心的健康发展来自于良好的环境、教育和家长的期望,若能够及早把这些贯穿于每天的活动中,孩子入学后就会避免不少后顾之忧。

大约从孩子5岁半开始,家长就要考虑他人学前后作息制度的衔接了,根据年龄的增长和学习要求的改变,需要适当减少睡眠时间,逐渐延长学习时间,慢慢使孩子的作息制度与学校要求保持一致,以免孩子上学后猛然改变生活习惯而不能适应,损害健康。比如幼儿午睡时间一般为2个多小时,而小学生的午睡时间只有1个多小时了,这需要以半年左右的时间逐步缩短午睡时间,规定一个起床的时间,到时候一定要叫醒他,养成习惯就好了。

3.购置必需的学习用品

要把孩子入学当成家庭的大喜事,长辈们要对孩子表示祝贺,说一些鼓励的话,赠送一点精美的小礼物,如书籍、文具盒等。父母最好亲自带孩子到文具店去选购学习用品,让他自己看着购买书包、纸笔、小刀、橡皮等必需用品,告诉他各样物品的用途和收藏方法。当然,学习用具只要实用就行,不要因为文具盒太花哨而分散了孩子的注意力。

送孩子入学的当天,父母要高兴地为孩子穿上漂亮的新衣服,说一些祝福、鼓励的话,让孩子体验到上学的愉快,让他充满信心,勇敢地走进庄严的学校大门。

在家里如何做好幼小衔接


幼小衔接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和习惯的养成,还要实施个性化教育,做到因材施教,根据幼儿自身的特点,做好心理辅导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家长应该做些什么呢?

1.为孩子营造良好的成长氛围

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至关重要。家庭是幼儿生活、学习的第一个场所,家庭的结构和气氛,家庭成员的整体素质,家庭成员的道德水准及言行,决定着幼儿今后生活中的品德和行为习惯。一般来说,三代同居的家庭中,家庭成员对幼儿的教育态度、教育方式、教育内容会存在不同程度上的差异。通常情况下,祖辈会在幼儿的饮食起居上关怀备至,父辈则在幼儿智能开发上予以较多关注,在道德品质培养方面,祖、父辈也会因历史观念、文化素质、道德水准而不同。这就要求家长在对待孩子上要尽可能做到协调一致,都要以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品质为出发点,使幼儿身心同步地健康成长。家庭的气氛也影响着幼儿,温馨、和睦的家庭易养成幼儿谦和、友爱、礼貌、自信的品格;吵闹不休,婆媳不合,父母离异等等,会导致幼儿孤独,产生怨恨、猜疑、固执、粗鲁等不良性格及攻击性行为。

2.加强孩子自信心的培养

培养孩子相信自己力量的心理品质,对其一生的发展都有极好的影响。一个人如果缺乏自信,看不到自己的能力,认为自己干什么都不行,总是不如别人,成就动机低,就会消极被动,自己能够做好的事情也会半途而废。久而久之,将会阻碍幼儿身心的发展。因此,培养幼儿的自信心必须与培养幼儿的多种能力、多种兴趣结合起来,使幼儿的自信心建立在实实在在的基础上。人们常说“失败是成功之母”,但对幼儿来说则可能是“成功是成功之母”,要多给孩子展示自己的机会,对孩子多鼓励、多表扬、少批评。有的家长在训斥孩子时常常口不择言:你看某某家的孩子多好,人家的孩子多聪明,你看你笨死了。家长在生气的时候什么话都能说出来,却不知你这一句气话可能影响孩子一生的成长。所以,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要忌讳用“傻瓜”、“没用的东西”、“笨蛋”等侮辱性的语言。孩子的成长是从认识错误开始的,认识错误的过程也是孩子成长的过程,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长处,也有自己的缺点,要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帮助孩子克服缺点。

家长表扬孩子也要适合年龄特点。学龄前的孩子在口头表扬的同时给一个吻、一次拥抱,孩子会非常高兴,效果也更好。

幼儿期自我意识虽已萌发,但尚处于朦胧阶段。家长应及早观察与发现幼儿自信心形成的趋向,注意培植和塑造,防止骄傲、固执与退缩、自卑等性格的发展及不良影响的侵袭,并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教育影响,把自信心的发展引向健康积极的方向。

提醒一点:孩子需要表扬、赞美和激励,但是该批评时也要批评,批评时一定要有个“度”。

3.发展孩子的语言能力

这个时期家长应尽量多抽出时间与孩子交流,什么事情都可以谈,比如可以讲一讲自己小时候的故事,孩子是很喜欢听的。多听,有意识地让孩子学会倾听,对幼儿今后的发展是很有好处的。多讲,让孩子说一说幼儿园里的故事,和小朋友之间发生的事情,讲个小笑话,做个小游戏,也可以让孩子复述故事,讲讲故事里都有谁,在做什么。多讲主要是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为进入小学打下良好的语言基础。

4.锻炼孩子的生活技能

孩子的生活技能,包括整理书包,管理好自己的物品,准时上幼儿园,按时入睡,还包括独立交往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如果孩子与同伴间发生了小矛盾,家长千万不要出面,应引导孩子自己解决,并鼓励孩子多与其他孩子交流,锻炼与同伴交往的能力,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打下基础。锻炼孩子的生活技能,目的是让孩子逐渐学会管理自己,以便进入小学后能忙而不乱、有条不紊地生活。

幼小衔接教育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见效的,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家长不能拔苗助长,更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

总之,有了孩子,我们就要为了这个小小的生命来重新安排自己的生活了:工作再忙也尽量不要占用家庭生活时间,而是放下电话,关上电视,与孩子一起放松一下,并告诉孩子,和他在一起是你最快乐的时刻。家长有了足够的时间与孩子交流、玩乐,即使因为工作会偶尔打断你们的交流,孩子也会体谅的。

幼小衔接的重点只是知识准备吗


老师,给我们补补课吧!

周三,正在上课,鑫鑫妈妈着急地找到我,二筹莫展地说:沈老师,鑫鑫明年就要上小学了,如果您有时间,能不能给我们做做家教,补补课。我怕他到小学跟不上趟。

补课?鑫鑫妈妈的一席话让我吃了一惊。

5岁的鑫鑫明年就要上小学了,鑫鑫妈妈非常着急,因为他的数学和拼音都没有基础,妈妈怕他上小学会跟不上。尽管我们一再承诺,鑫鑫上小学一定没有问题,希望她不要着急,不能走小学路线,可鑫鑫妈妈却并不这样认为。在她看来,孩子应当赢在起点。因此,她一有时间就给鑫鑫补课,提前为孩子进入小学作准备。

那天下午,鑫鑫妈妈又开始给鑫鑫补课了。她给鑫鑫讲6以内的加减法。又是实物又是画图,眉飞色舞地讲了近一个小时,终于自认为讲得很完美,长长地松了一口气。宝贝,咱们现在看看你刚才学的怎么样,都学会了吗?

妈妈,我都学会了。妈妈,我可以去玩了吗?鑫鑫可怜巴巴地问。

你这些题都做对了就可以去了。妈妈叹了一口气,无奈地回答着,顺手给鑫鑫写下了几个算术题。在她的心目中,孩子是应当喜欢学习,乐此不疲才对。鑫鑫的消极情绪让信心满满的妈妈有些失望。随后,妈妈去做饭了。

十几分钟后,塞鑫拿着本子走进厨房,算术题的后面歪歪扭扭写着几个数字,妈妈拿过来一看,鼻子差点气歪。6-3=53+2-64-3-2只做对了一个1+2=3。鑫鑫妈妈毕竟是受过高等教育,她强忍着满腹的怒火,和颜悦色地拉着鑫鑫来到书桌前,又耐心地给鑫鑫讲了一遍。这次,她直接坐在书桌边,看着鑫鑫做题。

可这次,鑫鑫掰着手指算了半天,却连一个题也算不出来了。

鑫鑫妈妈这次真的着急了,她急切地说:你看呀,3+2,不是就三个加上两个吗?这不,三个苹果,这不,两个苹果,加起来是几个呀?.五个。鑫鑫小心地回答,他看得出妈妈已经开始生气了。

是呀,那3+2等于几呀?鑫鑫妈把态度尽量放温和,满怀期待地看着鑫鑫。六鑫鑫憋了半天,终于鼓足勇气说。

笨死了你!妈妈终于暴发了:你怎么这么笨呀,你看看尧尧哥哥,人家什么东西一讲就会,人家多棒呀。你都这么大了,这个都不会做。我都给你讲这么明白了你还不会,我怎么生了你这么笨的孩子呀!妈妈一边说,一边歇斯底里地拍着桌子,把鑫鑫吓得呜呜地哭了起来。

耐心听完鑫鑫妈妈的讲述,我不无担忧地说:如果再这样下去,鑫鑫很容易对学习产生抵触心理。可是鑫鑫妈妈还是担心孩子以后上小学会跟不上。

拼音、算术、写字,这些东西在幼儿园要不要教?这是一个困扰着许多老师和家长的问题。

很多家长想当然地认为:学了拼音算术,是做好幼小衔接的基础。如果上了小学,别的小朋友都会写拼音,算算术,就他不会,那他就会觉得自己不如别人,这样时间长了,上小学打不好基础,那孩子一辈子就完了。如果孩子在这时候打好基础,那就是为一生打好基础。孩子的学习就会越学越自信。

事实真的如此吗?不然。

曾经有教育学家做过一份追踪调查,实验表明,在学前学习了拼音、写字、算术的孩子,在小学头三年,学习成绩会在班里处于领先水平,可是三年级之后,许多孩子成绩却一落千丈。

为什么呢?

道理很简单。孩子如果在幼儿园就学了在小学的内容,那么在一、二年级老师讲的东西他们都学过,都会。这就造成了一种假象,好像是学过拼音算术的孩子学习更好。可是这同时也会培养他们不好的习惯,上课听讲不认真。既然他们都会了,那么没有必要认真听老师讲课,自己也能取得好的成绩,那为什么还要认真学习呢?

而随着孩子学习的不断深入,他们就没有办法只凭着在幼儿园学到的一点知识领先了。真正决定他们学习水平的是孩子学习的能力。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有的孩子一上三年级成绩就下滑了。幼小衔接,接什么?

正在备课,忽然接到老友的电话,告之要给孩子退园。我困惑,出了什么事?

老友这样回答:没什么事,就是孩子快上小学了,想把他转到小学上学前班,小学的学前班做幼小衔接,人家说小学的幼小衔接更专业一点,因为上完学前班就接着在那儿上小学了吗,否则到了小学不能接轨。

幼小衔接,如今这个词语在幼儿园越来越受到家长的重视。特别是当孩子一上大班,家长就希望自己的孩子多学学拼音,写字,提前衔接一下。他们认为,衔接得越早,对孩子越好。

幼小衔接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然而,幼小衔接应当接些什么?只是拼音写字算题?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幼小衔接,首先要做好入学前的心理准备。

许多孩子从幼儿园进入小学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焦虑,面对一个新的环境感到无所适从。针对这一点,我们如果有条件可以带孩子去附近的小学参观一下,对小学的生活有个初步的了解。聊天的时候可以告诉他们:还有两个月你就要上小学了,就要变成一名小学生了。培养他们对于上小学的积极情感,使他们从内心向往小学生活。

生活习惯方面也需要让孩子提前适应。上幼儿园时,有的家长时间观念比较弱,晚送,早接,有事不请假,这会给孩子适应小学作息制度造成实质性的困难。

幼儿园的小朋友在一起生活了三年,彼此之间非常熟悉了,可是进入小学后,孩子们要重新适应新的环境,还要结交新的朋友。主动性是交友的重要一方面,如果幼儿具备了社交的主动性,会让孩子结交许多朋友,这不但可以促进幼儿自信的提高,同时也有利于孩子尽快喜欢上小学生活,继而促进学习的进步。相反,如果孩子没有交友主动性,不愿与其他小朋友交往,则会阻碍幼儿对小学的适应过程。由此,我们应当鼓励孩子大胆地对小朋友表示友好,提高孩子的社交能力和在公共场合表现的能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