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学过的历史典故有曹刿论战、勾践卧薪尝胆等。这些故事典故都是我们的优秀文化。故事典故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历史文化。我们应该学习故事典故中的优秀品质。你收集了多少篇故事典故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夜郎自大的故事夜郎自大的意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夜郎自大的故事

秦汉时代,我国西南地区居住着许多部落。汉初,由于朝廷忙着平定内乱和对付北方匈奴的侵犯,没有余力顾及到遥远的西南地区,而西南的这些部落也从不知道外面的世界。

西南地区的这些部落都很小,他们散住在山中、林问。其中有一支名为“夜郎”的部落,就算是很大的了。

夜朗部落有个首领名叫多同。在他眼里,夜郎就是天底下最大的国家了。一天,他骑马带着随从出外巡游,他们来到一片平坦的土地上,多同扬鞭指着前方说:“你们看!这一望无边的疆土,都是我的,有哪一国能比它大呢?”

跟随一旁的仆从连忙献媚说:“大王您说的很对,天下还有哪一国比夜郎更大呢!”多同心里沾沾自喜。

他们又来到一大片高山前,多同仰起头,看着巍峨的高山说:“天下还找得到比这更高的山吗?”

随从连忙应和说:“当然找不到,天下哪有比夜郎的山更高的山呢!”

后来,他们来到一条江边,多同跳下马来,指着滔滔江水说:“你们看,这条江又宽又长,这是世界上最长最大的河了。”

随从们没有一个不同意的,都齐声说:“那是肯定的。我们夜郎是天下最大的国家。”

这次出游以后,夜郎国的人更加自大起来。

汉武帝时候,武帝派使者出使印度,经过夜郎国。

夜郎的首领多同从没去过中原,根本不知道中原是怎么回事。于是他派人将汉朝使者请进部落帐中。多同问汉朝使者说:“汉和夜郎相比,哪个大些?”

汉使者听了多同的问话,不禁哈哈大笑起来,他回答说:“夜郎和汉是完全不能相比的。汉朝的州郡就有好几十个,而夜郎的全部地盘还抵不上汉朝一个郡的地盘。你看,哪一个大呢?”

多同一听,不禁目瞪口呆,满脸羞愧。

2夜郎自大的故事延伸

【注音】yèlángzìdà

【出处】《史记·西南夷列传》:滇王与汉使者言曰:“汉孰与我大?”。及夜郎侯亦然。以道不通,故各以为一州主,不知汉广大。

【解释】夜郎:汉代西南地区的一个小国。比喻人无知而又狂妄自大。

【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近义词】妄自尊大不可一世

【反义词】自轻自贱自暴自弃妄自菲薄

【年代】古代

【例句】要避免夜郎自大的毛病,就得扩大视野,虚心学习别人的长处和经验。

3夜郎自大的故事寓意

生活中也是这样,见识越广的人越懂得谦虚,而见识愈短浅的人反而愈盲目自大。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不能目光短浅,要善于交流,接受比自己优秀的东西,站得高,看得远,不能盲目自大,目中无人!

精选阅读

傲慢自大的小草的故事有关儿童自大的小草的故事


傲慢自大的小草的故事

一株小草在田地里旺盛的长着,农夫走过来把它连根拔起,扔到了大树旁。

小草扎根在大树的身下,小草并不觉得自己是被抛弃的,反而说:“农夫一定是怕我受日晒雨淋的苦,所以才让我生长在大树下,让大树为我遮风挡雨。”

小草傲慢的个性让大树很难忍受,每天像寄生虫一样吸食大树的养分和水分,大树生气的把小草连根拔起,扔到了花丛里。

小草看见花朵骄傲的说:“大树对我可真好,一定是想让我欣赏大自然不同的景色才会让我来到花儿们的身边。”

过不久花儿们厌烦了这棵讨人厌的小草,小草总是抬高自己,贬低别人,花儿们让风姑娘把小草带走。

风姑娘把小草连根拔起,一直吹到河水里去,小草自傲的说:“花儿们一定是嫉妒比不上我的美丽,才会把我带到这个地方。”

小草看着清澈的河水,努力想扎根,可是怎么抓都抓不住,最终沉没在河水里。

小草实在是太骄傲了,它通过贬低别人来抬高自己,所以大家都不喜欢它。

2傲慢自大的小草的故事点评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这个世界,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无论是物质上,精神上,或者学识,和眼界上,总有比你更加厉害的人。一个真正有教养的人,不会以贬低别人来抬高自己。小朋友们不要学习故事中傲慢的小草,都要做有教养的人哟~

不能骄傲自大的故事 儿童故事不能骄傲自大的故事


不能骄傲自大的故事

一天,毛驴和白马结伴到山区去。在平川大道上,白马奋起四蹄,扬起尾巴,不一会儿就把毛驴甩到了后边。白马转过头来看了看毛驴,见它摇着两只大耳朵,不紧不慢地走着,非常着急,便朝毛驴大叫起来:“喂,怎么不把脚步迈得紧一点儿?看你那慢吞吞的样子,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到达目的地呢?你这黑驴子,真是个庸才!”毛驴听了白马的训斥,一不生气,二不泄气,仍然一步紧一步地向前走着。毛驴和白马进入山区后,那山路变得又陡又窄,崎岖不平,白马的速度不知不觉地慢了下来,身上的汗水像刚洗过澡似的。毛驴却加快了步伐,噔噔噔地赶到了前面。白马看毛驴走起羊肠小路来是这样的轻松,不解地问:“黑毛驴,你为什么走起山路来比我快呢?”毛驴回答说:“因为术有专攻,各有所用。在一定条件下落后的,并不都是庸才啊!”

在某一方面技不如人,并不表明自己一无是处,所以不必妄自菲薄;同样,别人某些方面不如你,也不能代表他没有别的长处,所以不可骄傲自大。

2不能骄傲自大的故事点评

术有专攻,各有所用。你的长处可能是别人的短处,你的短处也可能是别人的长处,在某一方面技不如人,并不表明自己一无是处,所以不必妄自菲薄;同样,别人某些方面不如你,也不能代表他没有别的长处,所以不可骄傲自大。

螳臂当车的故事 螳臂当车的意思


螳臂当车的故事

春秋时期,有一天,齐庄王乘坐马车带着随从到郊外打猎。这天的天气很好,浩浩荡荡的队伍势不可挡地向前行进。

突然,齐庄王发现一只青色的小虫子横在了路中间,他高高地举起前爪,好像要阻止马车前进,齐庄王觉得很有意思,便下车问随从说:“你见过这种狂妄自大的虫子吗?它叫什么名字?”

随从耸了耸肩膀说:“陛下不知道吗?这就是螳螂啊,这种虫子虽然力气很小,可是自以为是,从来就不知道后退,也不会掂量一下对方的分量,就知道向前冲。”

结果大队的马车就从这只目空一切的螳螂身上驶过,把它碾得粉碎。

庄子想到这里,不由得感慨道:“可怜的螳螂,你以为你举起前腿就可以挡住前进的车轮吗?螳臂是挡不住车子前进的。”

2螳臂当车的故事延伸

【注音】ángbìdāngchē

【出处】《庄子·人间世》:“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当车辙;不知其不胜任也。”

【解释】当:阻挡。螳螂举起前肢企图阻挡车子前进。比喻做力量做不到的事情,必然失败。

【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宾语。

【近义词】自不量力、泰山压卵、蚍蜉[pífú]撼树、以卵击石

【反义词】量力而行

【年代】古代

【例句】民族解放的潮流汹涌澎湃,新老殖民主义者妄想~,必然落得粉身碎骨的下场。

3螳臂当车的点评

在今天,螳臂当车已经成了匹夫之勇的代名词,成了不自量力的典型代表。但是,我们无法忽略这只螳螂的勇气,它背后一定有它坚定的信仰支撑,唯此,它才会显示出如此的勇敢。面对苦难、逆境,我们也应该有螳螂一样的勇气和魄力,只有我们身体力行,做完一件事情,结果的好坏,能力的高低,才会见分晓。谁说不自量力不需要勇气?我们勇敢地迈出了一步,那一步也许很小,但是却能让我们看清自己,那一步也许微不足道,但是也同样需要勇气!

与狐谋皮的故事与狐谋皮的意思


与狐谋皮的故事

从前有个人,他非常想穿一件皮袍,同时又最爱吃精美的佳肴。他整天都羡慕别人有华丽的狐皮大衣,梦想着自己也有一件这种价值千金的大衣。可是他没有钱去买这样昂贵的狐皮大衣。怎么办呢?他绞尽脑汁,终于想到一个好办法,那就是,去找狐狸商量,请它们献出它们的皮。

他在野地里转悠,碰到了一只狐狸,他便十分亲热地对它说:“可爱的狐狸,你身上的皮实在漂亮。可是在你们狐狸圈内,有谁又会欣赏你漂亮的皮呢?这样好的皮放在你身上实在太可惜,你不如把皮献给我,你再随便披一件什么皮就可以了。”

他的话刚一说完,狐狸吓得直吐舌头,转身就窜进山里去了。

这个人没得到狐皮,回到家里又想起了精美的佳肴。他恨不得马上做一桌整猪整羊的佳肴,先用来祭祀,然后自己把佳肴吃掉。可是他没有钱去买猪、买羊。于是,他又一转念,跑到外面去寻羊。他在路上遇到了一只羊,便立即对羊说:“我现在正打算做一桌上好的酒菜,请你为我献上你身上的肉。”

他的话还没说完,羊吓得出了一身冷汗,飞也似的逃进树林里去躲起来了。

这个人要狐献皮、要羊献肉的事情在狐狸群和羊群中传开了,它们都远远地躲开了他。五年过去了,这个人没有弄到一只祭祀用的羊;十年过去了,他没有做成一件梦寐以求的狐皮大衣。因为这个人要想得到这些东西的办法太愚蠢了。

2与狐谋皮的故事点评

要剥狐狸的皮,要吃山羊的肉,却去跟狐狸、山羊商量,希望征得它们的同意。这种做法既可笑又愚蠢。当所办的事情涉及对方的根本利害的时候,对方是绝对不会同意的。比如,希望反动阶级会自动退出历史舞台,希望帝国主义会自己改变本性,这都是“与狐谋皮”,是不可能实现的。“与狐谋皮”这句成语后来写成“与虎谋皮”。

害群之马的故事 害群之马的意思


害群之马的故事

有一次,黄帝要到具茨山去拜见贤人大隗(weǐ)。方明、昌寓在座一左一右护卫,张若、他朋在前边开路,昆阍(hun)、滑稽在车后随从。他们来到襄诚原野时,迷失了方向,七位圣贤都迷路,找不到一个人指路。

这时,他们正巧遇到一个放马的孩子,便问他:“你知道具茨山在哪吗?”

孩子说:“当然知道了。”

“那么你知道大隗住在哪里吗?”

那孩子说:“知道。”

黄帝说:“这孩子真叫人吃惊,他不但知道具茨山,还知道大隗住在哪里。那么我问你,你是否知道如何治理天下呢?”

孩子推辞不说。黄帝又继续追问。

孩子说:“治理天下,就象你们在野外邀游一样,只管前行,不要无事生非,把政事搞得太复杂。我前几年在尘世间游历,常患头昏眼光的毛病。有一位长者教道我说:“你要乘着阳光之车,在襄城的原野上邀游,忘掉尘世间的一切。如今我的毛病已经好了,我又要开始在茫茫世尘之外畅游。治理天下也应当像这样,我想用不着我来说什么。”

黄帝说:“你说的太含糊了,究竟该怎样治理天下呢?”

“治理天下,和我放马又有何不同呢?只要把危害马群的马驱逐出去就行了。”

黄帝大受启发,叩头行了大礼,称牧童为天师,再三拜谢,方才离开。

2害群之马的故事延伸

【注音】hàiqúnzhīmǎ

【出处】《庄子·徐无鬼》:“夫为天下者,亦奚以异乎牧马者哉?亦去其害马者而已矣。”

【解释】危害马群的劣马。比喻危害社会或集体的人。

【用法】作宾语、定语;指危害集体的人。

【近义词】城狐社鼠、残渣余孽

【反义词】仁人志士、谦谦君子、出类拔萃

【押韵词】强不凌弱、众不暴寡、舞文枉法

3害群之马的故事点评

关于一群好马里混进了一头害群之马,导致整个马群都不妥当的情景,还有个相似的说法叫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粥。是不是很相似?这个故事启示我们,第一点是有损国家、集体、人民利益的团体或个人,要及早发现、及早处理。第二点是要虚心向他人请教。

曲突徙薪的故事 曲突徙薪的意思


曲突徙薪的故事

西汉时期,有人盖了一座新房子,客人们都前来观赏。可是有一个客人,看到烟囱笔直地竖在厨房顶上,灶门口又堆着柴禾,就劝主人把烟囱重新砌得弯曲一些,柴禾要搬得远些,以免发生火灾。可是主人认为这客人不会说吉利话,很不高兴,便没有听他的。

过了不久,这家果然失火了,幸亏左邻右舍赶来相救,才把火扑灭。主人为了酬谢前来救火的邻居,杀牛买酒,请那些被火烧得焦头烂额的人坐在上席,其余的人坐在旁边,就是没有请那位劝他改砌烟囱,搬走柴禾的人。

席间有个客人说:“如果你当初听从那位朋友的意见,根本不会失火,也就用不着像今天这样杀牛打酒请客了。现在你请被烧得焦头烂额的人坐在上席,却把那位朋友忘了。这岂不是:曲突徙薪无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客吗?”

主人听了这话,猛然醒悟过来,他马上派人把那位朋友请来,并让他坐了首席的位置。

2曲突徙薪的故事延伸

【注音】qūtūxǐxīn

【出处】《汉书·霍光传》:“曲突徙薪无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客。”

【解释】曲:弯;突:烟囱;徙:迁移;薪:柴草。把烟囱改建成弯的,把灶旁的柴草搬走。比喻事先采取措施,才能防止灾祸。

【用法】作谓语、定语

【近义词】防患未然、未雨绸缪

【反义词】临渴掘井

【年代】古代

【例句】各单位要认真落实防火措施,~,消除隐患。

3曲突徙薪的故事启示

曲突徙薪的故事启示是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应事先采取措施,防患于未然。我们应善于接受别人的良好建议,防患未然、未雨绸缪,不能一意孤行,自以为是,否则,就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忠言逆耳,并不是所有人都听得进忠言,所以“忠言”应对明事理的人讲,否则就是浪费时间,达不到想要的效果。

不龟手药的故事 不龟手药的意思


不龟手药的故事

惠子对庄子说:“魏王送给我大葫芦的种子,结的果实很大,用来装水,却不够坚硬;想把它做成瓢,却又平又浅,盛不下东西。实在没有用,我干脆把它敲碎了。”

庄子说:“您真不会利用东西啊!我们宋国有户人家,会制作不皴手的冻疮药,靠了这药,他家世世代代都以浣洗丝纱为业。有个外地人想用百两黄金的高价购买药方。这家人聚在一起商议说:‘咱们祖祖辈辈浣洗丝纱,收入不过区区几金,这次一下子就可以得到百金,还是卖给他吧。’外地人得到秘方后,去游说吴王。那时,越国出兵侵犯吴国,吴王就派他领兵迎战。当时正是冬天,双方展开了水战,因为吴国的将士有不皴手的秘方,手脚没有冻裂,所以士气大振,大败越国。战后,吴王封给他土地,让他做了大官。同样的药方,有的人用它得到封赏,有的人仅用它来维持浣洗的职业,原因就在于用法不同。您的葫芦那么大,为什么不考虑把它做成腰舟,飘游于江河湖泊之上呢?您只考虑用它来盛东西,真是不开窍啊!”

2不龟手药的点评

不龟手药,典故名,典出《庄子集释》卷一上〈内篇·逍遥游〉。龟,皮肤受冬开裂。不龟手药,指使手不冻裂的药。后亦喻指微才薄技。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相同的东西不同的用法,会有不同的结果,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待一件事情,这样才更全面、周到。

郢书燕说的故事 郢书燕说的意思


郢书燕说的故事

一天夜里,楚国京城郢[yǐng]都的一个人在家给燕相国写信。因为烛焰偏低,飘忽不定的烛光夹着文房用具淡淡的影子,显得有一点昏暗,所以这郢人对侍者说了一声:“举烛。”明灯高照,写信就看得清楚了。谁知他在烛光不亮,心中犯急,脑子里想着“举烛”,嘴里念着“举烛”的时候,竟然不知不觉把“举烛”二字也写到信里去了。过后他没有检查就把信交给了侍者。

燕相国收到那郢人的信以后,反复看了好几遍。他始终觉得信中的“举烛”二字非常费解。久闻四海之内唯楚有才,难道这就是一种莫测高深?燕相国想到这里,忽然灵机一动。他若有所悟地说:“举烛的意向是崇尚光明,而崇尚光明的人必定会推举光明磊落、才能出众的人担当重任。照这样看,郢人致书突出‘举烛’二字,其用意原来是为我献策!”

燕相国把这一想法告诉了燕王,燕王听了十分高兴。他以相国的政见为原则,广招贤士,从而使燕国政通人和,日益强盛。

2郢书燕说的故事寓意

郢书燕说指的是在解释文章时曲解了原意,但有时可能也表达出了有价值的观点,故也不全作贬义。

在作者笔下,燕相是一个一边倒,没有自己主见的一个人,燕相当然很可笑,他对待人和事没有做到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只凭主观臆想,随意曲解,断章取义。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学习的人应该正确全面理解书本或者他人的意思,不能穿凿附会,曲解其原意。

道听途说的儿童故事 道听途说的意思


道听途说的儿童故事

春秋时代,齐国有个人叫毛空,他爱听那些没有根据的传说,然后再把自己听到的津津有味地讲给别人。有一次,毛空听到一只鸭和一块肉的事,他觉得非常稀奇,便告诉给艾子。他说:“有一个人,养了一只非凡能生蛋的鸭,那鸭一天能生一百多个蛋。”他见艾子笑了,又说:“那天,从天上掉下一块肉,那块肉长有三十丈,宽有十丈。”艾子笑着问道:“真的吗?有那样长的肉吗?”毛空急忙说:“噢,那就是长二十丈。”艾子仍不相信。他又改口:“一定是十丈长了。”艾子说:“你说的那只鸭是谁家养的?你说的那块肉掉在了什么地方?”毛空支支吾吾说不出来,最后只好说:“我是在路上听别人说的。”

2道听途说的儿童故事延伸

【注音】dàotīngtúshuō

【出处】子曰:“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选自《论语·第十七章·阳货篇》

【解释】道:道路;途:路途。路上听来的又在路上传播的话。泛指没有根据的传闻。

【近义词】捕风捉影、无稽之谈、空穴来风

【反义词】言之有据、有根有据、言之凿凿

【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含贬义

【年代】古代

【例句】我们说话必须言必有据,千万别道听途说。

3道听途说的儿童故事寓意

道听途说是一种背离道德准则的行为,而这种行为自古以来就存在的。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不仅是道听途说,而且四处打听别人的隐私,然后到处传说,以此作为生活的乐趣,实乃卑鄙之小人。我们能做的首先是不要传播没有根据的事情,不要对别人的隐私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每个人都有不想被打扰的一面,拒绝道听途说从自身做起。

羊质虎皮的故事羊质虎皮的意思


羊质虎皮的故事

聪明的羊想,羊怕狼是没错的,但狼也不是无敌的啊,他们也有天敌的,比如老虎。所以这只羊就想办法弄到了一张虎皮,披在了自己身上。他到河边往水里一照,看着自己威武的影子,心里甭提多美了。

于是,他就披着虎皮跑到了草地上。果然,狼一看见他就躲得远远的。他虽然也被狼吓得簌簌颤抖,但看到狼被自己吓跑,还是很有成就感。狼被吓跑了,在没有谁敢来骚扰他了,他便悠闲地吃起草来。

然而正当这只羊吃草的时候,忽然一只狼把他扑到了,拔掉了他身上的虎皮,狞笑着说:“果然是一只羊!”

羊不知道为什么狼不怕自己的虎皮,就问狼。狼说:“真正的老虎见到狼不会发抖,更不会吃草——你虽然披了一张虎皮,但却没有虎的雄心啊!”说着就把这只羊吃掉了。

2羊质虎皮的故事点评

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曾说:胜人者力,胜己者强。一个真正强大的人,不在于他的外表,而在于他的内心。内心强大的人,才是真正强大的人,他们可能跟我们一样,只是一个平凡的人,在平常时,他们跟我们一样,有自己的喜怒哀乐。但是,他们从不曾被击倒。这样的人,才是一个真正坚强的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