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儿童的美术学习中,家长对孩子的绘画行为进行干涉稀松平常。有家长对孩子的绘画形象品头论足;有家长对孩子的绘画载体进行限制,比如不允许孩子在墙上作画;有家长限制孩子绘画的方式,比如只允许让孩子用笔画,而不许用手或其他工具;有家长限制孩子的作画姿势,比如只允许坐着画,不允许趴着画。家长的这些行为在某种程度上对孩子的创造力发挥是不利的。

一、孩子画画,家长限制太多

儿童最常用的绘画载体是“纸”(占73.3%),其次是“家具”(占16.5%)和“墙”(占4.4%)。67.9%的家长不允许孩子在脸上画画,65.3%的家长不允许孩子在墙上画画,79.3%的家长不允许孩子在衣服上画画。16%的儿童最喜欢的绘画姿势是躺着(或趴着)画画,而这种姿势是家长选择最少的姿势。

从创造力的三个维度——流畅性(即作品数量的多寡性),变通性(即作品种类的多样性)和新颖性(即作品的独创性)来分析这些儿童的绘画作品,没有家长陪伴的儿童绘画比家长陪伴下的儿童绘画创造力高。

儿童尝试不同的绘画载体,在不同绘画载体上的绘画经历和感受,是他们进行选择和创造的前提,家长应该努力让儿童尝试,丰富他们的绘画体验和经历。0—6岁孩子对色彩敏感,这时候应该让他们发展色彩方面的能力而不是学技巧或者完成一幅完整的作品,随手涂鸦也许会造就未来的小画家。

二、孩子画画,家长应该这样做

1、尽量少干预孩子绘画过程。家长的主要任务是“观察”和“沟通”,以倾听、微笑、接纳的态度,鼓励孩子积极地表现自己的创意:不要埋怨、责备、唠叨,挫伤孩子绘画的积极性。

2、家长首先应了解一些儿童绘画的特点。儿童绘画的大致特点是:尽管在表现技巧上还比较粗糙,技法还不成熟,甚至幼稚,但充满了天真烂漫的童趣。所以,千万不要用成人的思维束缚孩子的想象。

3、培养孩子画画的兴趣,鼓励孩子凭自己的经历和想象绘画。

4、多引导孩子观察,丰富孩子的生活经验,扩大孩子的视野。

5、对孩子绘画的技能要求不要过高,孩子画出来的都是他们对美的体验。

6、评价孩子作品,要以鼓励为主。增强孩子自信心,让他们承认和接受自己与他人的不同之处。

7、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绘画环境。在孩子作画时可以放些轻音乐,有益于孩子发挥想像力;还可以在家中开辟一面墙专门悬挂孩子的作品,或开辟一个角落供其创作。

8、不要过早地把孩子送去学画成人画,束缚其自有的丰富想像力。

9、对待孩子的绘画作品要足够尊重孩子的意愿,不要擅自做主。

10、挑选孩子的作品进行收藏,标上日期,题目以及孩子特有的解释。

相关推荐

家长请不要扼杀孩子的创造力


陶行知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在他小时候,一次把母亲刚买回家的金表给摆弄坏了。母亲看到孩子搞破坏,就狠狠地揍了陶行知一顿,并把这件事告诉了他的老师。陶行知的老师听了这件事幽默地说:“恐怕一个中国的爱迪生被你枪毙了。”陶行知的母亲很不理解,老师对她分析说:“孩子的这种行为是创造力的一种表现,你不该打孩子,要解放孩子的双手,让他从小就有动手的机会。”后来,老师给母亲找到了一个补救的方法,让母亲和孩子一起把金表送到钟表铺,让孩子站在修表匠的身边,亲自看一看金表的内部结构,修表匠是怎么把金表修理好的。这件事让陶行知先生终生难忘。

多多很想制作一副自己的眼镜。这天,爸爸帮他准备了很多材料,妈妈在桌子上为他摆了一个太阳镜供他参考。折、画、装饰每一个步骤,多多都完成得很好。只是在剪工上出了一些问题,光滑的眼镜边被他剪得参差不齐,爸爸指着他的作品嘲笑起来,多多显得很不开心。

妈妈正想过去帮他,只见多多歪着脑袋略微想了一下,随即将眼镜拿起,非常投入的将眼镜边剪成了锯齿状,原本规规矩矩的作品让他搞得面目全非。

一会儿功夫,多多美滋滋地走过来对妈妈说:“妈妈,你快看,我做了一个太阳眼镜。”妈妈仔细一看,他做的眼镜果真像太阳,红红的装饰色,锯齿状的光芒,整个作品独具特色,颇有些出乎妈妈的意料。妈妈拍拍他的小脑袋说:“多多真聪明,你做了一副最好、最棒的小眼镜。”

第二天,妈妈和多多把他的“眼镜”带到了幼儿园。老师评价说,在孩子们参照模型版制作眼镜的活动中,多多是第一个打破常规模式,大胆想象,制作出与众不同的眼镜的小朋友。

为此,老师在评价游戏中重点表扬了多多,并将他的作品摆放在了班里的作业展板上。第二天,第三天,很多小朋友开始关注这件独特的作品,而且制作出了更多样式的眼镜,蝴蝶的,云朵的,彩虹的……制作活动一下丰富了起来。从那儿以后,多多一下迷上了美工活动,他的动手能力明显得到了提高。

激发孩子的创造力


创造力是孩子智慧的泉源,也是促进潜能发展的原动力,是将来孩子卓越发展的基础。创造力可以使“死”的知识变成有用,也可以使孩子更聪明。

智力受先天的影响较大,而创造力可借后天的训练加以激发。因此父母应善加把握,以下提出两项重点供参考:

1、父母要了解创造力的特征,并能加以鼓励有创造力的孩子对人与事物较敏感,点子多问题多,常常是打破砂锅问到底,而且不会轻易满足简单的答案;回答问题时有自己的看法;常是不按牌理出牌;喜欢为事物想新奇用法;好奇心强、想像力丰富;充满幽默感;喜欢做较难、较具有挑战性的事;对有兴趣的事很专注,而且多才多艺。父母亲面对孩子的创造力行为时,要有耐心、会包容、会赞美,以鼓励孩子多看、听、触摸、操作、探索;倾听孩子的表达,热衷于他的想法;尊重他的意见及好奇心,这样必有助于孩子创造力的培养。

2、父母要善用启发孩子创造力的方法,并在日常生活中实施。例如尽可能让孩子有参与家中事务的机会,并尽量采用他的意见。利用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比如说“砖头可以做什么用?”让孩子提出一些别人没想到的用途。还有,提出一些突发性的问题,例如“你在百货公司走失了,怎么办?”、“怎样使房间的布置更漂亮?”问一些“假如”、“想像”的问题跟孩子一起讨论;给孩子一些现存的事物,让他去“改变”、“改良”或“创新”;鼓励孩子尝试各种新经验,让孩子有安静的地方,自由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分享及展示孩子创造的成果……这些方法都有助于激发孩子的创造力。

不要“扼杀”孩子创造力


幼儿教育中有人倡导“无错”原则,认为孩子是没有过错的,不应该一味批评。同时也有人认为,孩子的创造力往往表现在错误和破坏之中。

陶行知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在他小时候,一次把母亲刚买回家的金表给摆弄坏了。母亲看到孩子搞破坏,就狠狠地揍了陶行知一顿,并把这件事告诉了他的老师。陶行知的老师听了这件事幽默地说:“恐怕一个中国的爱迪生被你枪毙了。”陶行知的母亲很不理解,老师对她分析说:“孩子的这种行为是创造力的一种表现,你不该打孩子,要解放孩子的双手,让他从小就有动手的机会。”

后来,老师给母亲找到了一个补救的方法,让母亲和孩子一起把金表送到钟表铺,让孩子站在修表匠的身边,亲自看一看金表的内部结构,修表匠是怎么把金表修理好的。这件事让陶行知先生终生难忘。

多多很想制作一副自己的眼镜。这天,爸爸帮他准备了很多材料,妈妈在桌子上为他摆了一个太阳镜供他参考。折、画、装饰每一个步骤,多多都完成得很好。只是在剪工上出了一些问题,光滑的眼镜边被他剪得参差不齐,爸爸指着他的作品嘲笑起来,多多显得很不开心。

妈妈正想过去帮他,只见多多歪着脑袋略微想了一下,随即将眼镜拿起,非常投入的将眼镜边剪成了锯齿状,原本规规矩矩的作品让他搞得面目全非。

一会儿功夫,多多美滋滋地走过来对妈妈说:“妈妈,你快看,我做了一个太阳眼镜。”妈妈仔细一看,他做的眼镜果真像太阳,红红的装饰色,锯齿状的光芒,整个作品独具特色,颇有些出乎妈妈的意料。妈妈拍拍他的小脑袋说:“多多真聪明,你做了一副最好、最棒的小眼镜。”

第二天,妈妈和多多把他的“眼镜”带到了幼儿园。老师评价说,在孩子们参照模型版制作眼镜的活动中,多多是第一个打破常规模式,大胆想象,制作出与众不同的眼镜的小朋友。

为此,老师在评价游戏中重点表扬了多多,并将他的作品摆放在了班里的作业展板上。第二天,第三天,很多小朋友开始关注这件独特的作品,而且制作出了更多样式的眼镜,蝴蝶的,云朵的,彩虹的……制作活动一下丰富了起来。从那儿以后,多多一下迷上了美工活动,他的动手能力明显得到了提高。

孩子的创造力跟父母的鼓励有关系,父母越是支持鼓励,孩子的创造力提高得就越快。

如何培养孩子的创造力


创造力即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创造思维能力在婴幼儿身上虽然有所表现,但是却很微弱和不稳定。因此,家长对婴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为了有效地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家长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1.鼓励好奇心

婴幼儿的心理特点是活泼好动,好奇好问。他们不断地用身体和感官探索周围的一切事物,积累着知识经验,发展着思维能力。对此,父母不能像对成人般地看待孩子,对他们作出种种限制和随意斥责。根据心理学的原理,凡是因好奇心受到奖励的儿童,一定会愿意继续进行试验和探索,否则就会妨碍智能的发展。

2.培养首创性

为了培养婴幼儿的首创性,特别需要父母在生活中多关心和了解孩子,让他们能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意愿,对其微小的创造性表现给予鼓励,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3.避免焦虑感

有的婴幼儿因好奇心而做了错事:如想看看玩具里面究竟有什么东西,结果把新买来的玩具拆坏了。对此,单纯的惩罚只能阻碍其创造性的发展。父母既应该对他们讲明道理,指出其错误,又要鼓励他们试验探索的精神,以避免对所犯错误的焦虑感。

4.提倡多样性

在生活中,父母不要对孩子照顾过多,担心过多,限制和剥夺他们独立活动的机会。父母要允许孩子按自己的意愿去活动,为其智能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

5.诱发想象力

创造思维不同于一般思维之处在于有创造想像成分的参与。孩子天真发问或用想象来解释客观事物时,父母都要积极地诱导。同时,也要积极引导他们参加各种活动,促使他们广泛而仔细地观察、比较和体验,使之头脑中形成丰富准确和鲜明的印象,更好地发展创造想象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