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云识天气的教案
2025-05-18 看云识天气的教案2025看云识天气的教案(精品13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七年级语文教案《看云识天气》,欢迎大家分享。
看云识天气的教案 篇1
学习目标
1.快速阅读,提高搜索信息、概括信息的能力。
2.能识别云,预测天气的阴晴雨雪;
3. 关注自然、热爱科学。
4.体会语言准确生动的特点,学习积累。
5. 了解说明文的相关知识。 使用说明反复阅读课文,理清段意和段落之间的联系。进而理清文章结构。
重点、难点
1、练习快速阅读,概括课文内容要点,理清文章思路。 2、丰富科学知识,提高搜集筛选资料的能力。 3、品味文章生动优美的语言。
一、自主学习
1、生难字:给加点词注音
绫纱( ) 绸幕( ) 弥漫( ) 峰峦( ) 轻盈( ) 鳞波( )谚语( )日晕( )崩塌( )( )
2、多音字:给下列多音字组词
奔 bēn( ) 薄 báo( ) ban( ) bó ( ) bò ( )
3、形似字:根据拼音写汉字
高sǒng juǎn 云 鱼lín sǒng 恿 证quàn 波光lín lín
4、判断题
(1)虹是好天气的标志。( ) (2)云的形状可以影响天气。( ) (3)日华或月华只要出现在高积云的边缘,天气则会变好。( ) (4)看云识天气是生活常识,是有科学依据的。( ) (5)卷云和卷积云位置最接近。( )
5、选择题
(1)刚刚下过雨,那么雨前最可能出现的云是( )A.薄云 B.低而厚的`云 C.卷云 D.高积云 E.积雨云(2)月华的光环由大变小,天气可能会( ) A.变阴的 B.变晴 C.不变 D.都可能.
二、合作、探究、展示:
(一)整体感知
1、讨论文章的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第 段):指出云就像是天上的“招牌”,从而说明为什么可以看云识天气。
第二部分(第 段):具体介绍云的形态变化,云上的光彩现象同天气的关系,从而说明怎样看云识天气。 第三部分(第 段):说明看云识天气的意义和局限性。
(二)研读课文
1、根据课文内容完成下列表格 表一:晴天云简表1表二:雨雪冰雹云层变化图表
2、请大家任选一种云,以第一称的方式作自我介绍。介绍要求:①充分利用描写云彩的语言材料;②让别人明白你将会带来怎样的天气。 示例:“Hai !大家好,我叫卷云,我常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别看我身子很单薄,可我最轻盈,站得也最高,阳光可以透过我照到地面。我很受欢迎,因为我会给大家带来晴朗的天气。”
三、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品味语言美。
2、收集有关云的谚语、成语、俗语、诗词及文章片断等。
3、观察这一个月的云,并做好记录,来看看云与天气的变化关系。
看云识天气的教案 篇2
学习目标:
①快速阅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②理清文章的思路。③领会运用比喻的妙处。
④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教学重点:
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清写作思路,体会运用比喻的妙处。
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有关云和天气的谚语,有关云的成语、诗词、文章片断等,解决课文中的生字词。观看每日的天气预报,积累与天气预报相关的词句与词汇,将它们整理到家庭作业本上。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竹枝词》中写道,“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生动地描绘了一种有趣的天气现象,说明作者对这种自然现象观察得非常细致。因为天气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千百年来,人们也在一直留心观察自然界,以图掌握规律,为人类服务。事实上,天气的变化也自有它的规律,自有它的征兆。现在,我们来看一组图片,你能说出它们与天气有怎样的关系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科学小品文《看云识天气》
检查预习生字情况:
整体感知:①出示学习目标。②听读课文,思考:
a.云和天气到底有怎样的关系?b.本文主要介绍了哪些云及其光彩?它们各有怎样的特征?分别预示怎样的天气情况?
请你设计一种表格来完成,看谁设计的好。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共同完成上述题目。
[明确]①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②对于设计得好的同学要提出表扬。
思考品味:
1、分析第二自然段。1)朗读并背诵指出概括说明作用。
2)往往”、“常常”两个副词起什么作用?
2、详细研究各种云同天气的关系。1)“改名换姓”、“躲藏”是什么修辞手法?
2)从积云到积雨云,则是夏天出现的一种特殊情况,它的变化速度和以上有什么不同呢?
3、讨论最后一段作用。1)观察云的形状、光彩对我们有什么意义?2)如何才能掌握它的变化规律呢?
研讨探究:①本文介绍了这么多的云和云的光彩,但我们读来条理清晰,作者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你能从课文中找出有关语句吗?
学生速读课文,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最后师生共同明确:文章第1段概述云和天气的关系,先用“天上的云,真是姿态万千,变化无常”一句总说,然后描绘了万千姿态的云。第2段是3、4、5段的“纲”:“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后面三段就是遵循这个“纲”展开的。第3段照应“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又将“薄云”又分为“卷云”、“卷积云”、“积云”和“高积云”,并分别介绍了它们的特点及和天气的关系。第4、5段照应“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第6自然段开始写“云的光彩同天气的关系”,最后一段总结全文。
②本文是一篇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但语言生动,对云的描摹也细致形象。作者主要采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运用这些方法有何好处?试从课文中找出几例加以体会。你能否仿照课文中的例子造几个句子?
a.学生在课文中画出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方法的句子。(侧重于比喻的修辞方法)
(学生朗读找到的运用修辞方法的语句,重点谈谈体会)。
b.齐读课文第1自然段,体会说明语言的生动特点,并仿照课文造句。
示例:天上的云……像峰峦,像河流,像雄狮,像奔马……
[造句]◆远处的霓红灯亮了,……◆每月光照在地上,像……
教师小结:
本文介绍了种类繁多的云及云的光彩,但文章层次清晰,很有条理,关键在于作者选取了合理的说明顺序。先说什么,后说什么,作者做到了心中有数。另外,作为一篇科普说明文,作者写得非常生动形象,这得益于运用了恰当的修辞方法。除此外,更重要的是对于自然现象的细心观察。其实,只要我们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观察,一样可以写出精彩的文章来。
拓展延伸:小组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云的谚语、成语、俗语、诗词及文章片断等。
布置作业留心自然界的各种现象,写一则观察日记。
看云识天气的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气象与人们生活之间的关系。
2.学习通过观察天气做天气记录。
3.对探索天气奥秘感兴趣。
重点:了解气象与人们生活之间的关系,对探索天气奥秘感兴趣
难点:学习通过观察天气做天气记录。
活动准备:
1.天气预报的录像。
2.记录图表、笔、各种类的大小天气情况(刮风、下雨、雷电、晴天、阴天)的图片。
活动过程:
1、教师引导幼儿了解天气预报。
(1)师导入:老师今天带来了一段录像想请小朋友们跟着我一起来欣赏一下,看的时候一定要坐神气,小耳朵要听仔细录像里面说的是什么,又说了哪几个城市?
(2)教师播放“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 录像。
师:这位阿姨在干什么?(在播放天气预报)你听到了哪几个城市的天气预报(北京、上海、南京),每个城市的天气一样吗,你是怎么知道的呢?
(3)引出其它天气情况,并根据幼儿回答出示相应的图片。
师:除了下雨,下雪……你还知道有哪些不同的天气情况呢?(出刮风、打雷、晴、阴等图)
2、教师和幼儿一同讨论记录天气的方法。
(1) 引导幼儿说出除了说还可以用动作、绘画来表示天气。
师:我们的天气预报除了播音员叔叔、阿姨用说的方式来告诉大家天气情况,他们还用什么方法让大家知道天气情况(动作、绘画)?我们今天就来学学怎么用绘画的形式来表现。
(2)幼儿讨论用什么方法将看到的和听到的天气变化情况记录下来,引导幼儿用绘画的形式大胆设计。
师:晴天可以用什么图示来表示呢?雨天、阴天、下雪天呢?(幼儿自由回答雨点、雪花、乌云、太阳等)
师:天气记录表上除了天气状况的标志,还有哪些标志呢?例如我们应该怎样才能知道这是哪一天的天气?(日期)
3、分组记录天气。
(1)师:请你做小设计师自选2-3张天气状况小图片贴白纸上设计对应图标记录在旁边。
(2)教师展示、讲评、修正并完善幼儿的天气记录。
师:你们有谁设计了晴天的天气标记?请你们送上面来?我们看看他们是怎么设计的?
师:还有谁设计的是和他们不一样的?你设计了什么?(阴天、下雨、打雷等)
我们来说说到底用什么标记表示最好,让大家一看就知道。
4、教师总结。
师:上面我们看的是一段旅游天气预报,除了旅游天气预报还有农业气象、海洋气象、航空气象、交通、水文气象等的天气预报,小朋友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都喜欢天气预报,因为有了它,我们就可以知道今天、明天、后天等的天气情况,给我们的生活、生产带来方便。例如农民伯伯知道要下雨就可以不用给植物浇水,爸爸妈妈知道天气冷了就可以给宝宝多穿衣服,船就可以提前进港口停泊……所以天气预报对我们重不重要!
看云识天气的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积累文中重点词语;
2. 通过课文分析,掌握说明文阅读方法,提高阅读理解力;
3. 体会本文寓准确于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
过程与方法:
1. 默读课文,锻炼学生概括文章的能力;
2. 培养学生用准确的语言作生动的说明。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和热爱大自然。
教学重难点
重点 通过课文分析,掌握说明文阅读方法,提高阅读理解力
难点 培养学生用准确的语言作生动的说明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展示画面。你知道画面中的故事吗?(草船借箭、借东风)
小说及传说中诸葛亮神乎其神。其实,他通晓天文地理,会依据风云预知天气变化。古人云:“为将不知天文(主要指气象)、地理,乃匹夫之勇”。作为一个有才干的军事家,不仅要谙熟兵法,精通韬略,智勇双全;而且,还必须具备一定的气象、地理知识,善于利用气象条件和地理条件。只有如此,才能纵横驰聘,百战百胜。
今天我们也来当一回诸葛,学一学《看云识天气》。
二、出示目标
1.积累文中重点词语;
2.通过课文分析,掌握说明文阅读方法,提高阅读理解力;
3.体会本文寓准确于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
4.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和热爱大自然。
三、检查预习
读一读,写一写:
峰峦 预兆 轻盈 均匀 崩塌 弥漫 征兆 一霎间
姿态万千 变化无常
四、整体感知
1. 从说明对象上划分,本文属于哪一类说明文?
明确:事理说明文。
2. 速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划分段落并概括大意。(注意两个关键过渡段)
总-分-总
3. 说一说看云识天气最基本的经验是什么?(找出课文的中心句。)
云就像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五、内容分析
1. 结合图片判断是哪一种云,其特点及带来的天气状况是怎样的.?
明确:(图片及表格)
卷云:像羽毛像绫纱,丝丝缕缕地漂浮着;最高;最薄;晴朗。
卷积云:像水面的鳞波,是成群成行的卷云;很高;很薄;无雨雪。
积云:像棉花团,上午出现,傍晚消散;20xx米左右;较薄;阳光温和。
高积云: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扁球状,排列整齐;20xx米左右;较薄;晴。
2. 研读4、5两段,归纳整理这两段介绍了哪种云?其带来的天气状况怎样?
明确:(多媒体展示图片及表格)
卷层云:卷云聚集,向前推进;像白绸幕蒙住天空;高;晴转阴。
高层云:卷云越变越厚;像毛玻璃遮着太阳;低;将下雨雪。
雨层云:高层云变得更厚;暗灰色云块密布天空;更低;雨雪连绵。
积雨云:积云迅速形成高大云山;乌云密布天空;更低;雷雨冰雹。
六、写作方法
通过前面的分析,本文主要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
分类别:
作用:这种分类说明不仅能够把不同事物的不同特征说得更明白,而且会使说明的条理更清楚。
看云识天气的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认识天气符号,了解简单的气象知识。
2、关注天气变化,有观看天气预报的意识。
3、能进行简单的天气播报,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入
(一)老师想请小朋友们听一段好听的音乐,小朋友听听看什么电视节目开始了?(播放天气预报背景音乐)
(二)你平时看天气预报吗?从天气预报里我们可以了解到哪些信息?
二、认识天气符号,了解简单的气象知识
(一)(出示一个城市的天气预报)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个城市的天气预报,看一看里面都包含了哪些内容?(城市的名称、未来的天气、气温)
(二)认识天气符号
1、(手指画面中的天气符号)我们把用图案来表示天气这种特殊的符号叫做天气符号。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天气符号。(出示教具太阳)小朋友们看,这个太阳表示的是什么天气?(晴天)
2、师:对,一个小太阳就表示晴天,又飘来了一朵云彩,把太阳遮住了一点,这会是什么天气呢?(多云)对,这个符号就是多云。太阳和我们捉迷藏藏到了云朵的后面,这时太阳被完全遮住了,这又是什么天气呢?(阴)那如果我想表示下雨,应该怎么办呢?(幼儿思考)谁愿意到前面来设计一个表示雨天的符号?
3、师;小朋友的办法可真好,在云彩的下面画上雨滴就表示雨天。老师这里有三个表示雨天的符号,小朋友们观察一下,他们有什么不同?(雨点不同,有的雨点多,有的雨点少)那雨点多的符号就表示雨下的很--------(大),雨点小的符号就表示雨下的很---------(小)。小朋友观察的可真仔细。(指图)这个符号就表示小雨,这个符号就表示中雨,这个符号就表示大雨。你们记住了吗?那我要考一考小朋友了。我们刚才知道了雨点少的符号就表示小雨,雨点大的符号就表示大雨,那你能不能设计出表示小雪、中雪、大雪的符号呢?小朋友们让我们来设计一个雪天的符号吧。幼儿分组设计(放天气预报背景音乐)
4、幼儿分别展示自己设计的下雪的符号,(师及时评价:小朋友们的设计真有创意,想象力真丰富)师出示正确的符号。
5、(手指板画)刚才我们认识了晴天、阴天、雨天和雪天的天气符号,这些都是常见的天气符号。除了这些常见的天气符号,还有一些特殊的天气符号,我们来看一看这些天气符号又表示什么呢?(出示雷阵雨、雨夹雪、风、沙尘暴的天气符号,幼儿观察、猜测其含义)
游戏:刚才我们认识了一些天气符号,现在我们就和天气符号来做一个游戏,老师为小朋友准备了一些天气符号,放在你的小椅子下面,
一会老师会播放一段小短片,小朋友仔细的观看,片中出现的天气可以用哪个天气符号表示,你就马上把它举起来,我们比比谁的动作最快。(播放图片)
6、刚才我们认识了这么多的天气符号,现在我们就听一听,天气预报员在天气预报中是怎样播报这些天气的。出示同时有两个天气符号的天气预报,幼儿猜测其含义。教师小结:同时有两个天气符号表示在同一天会出现这两种天气,那我们来听一听这样的天气应该怎样播报呢?(播放视频)
(三)、认识温度
1、刚才我们认识了天气符号。小朋友们观察,天气符号后面的数字表示什么呢?(温度)为什么会有两个数字呢?(一个表示最高的气温,一个表示最低的气温)
2、师小结:这两个数字表示在一天中,温度最高时的数值和温度最低时的数值,中间的~读作“到”,后面的℃读作“度”,这个温度就是——
3、(出示一个零下的温度)你知道这个温度该怎么播报吗?听一听天气预报员是怎样播报的。
4、师讲解“-”,表示零下。
三、学习播报天气
1、出示相关的城市图片:提问:这是哪个城市?教师和幼儿一起播报天气。
2、我是小小天气播报员:找幼儿来播报天气
四、拓展延伸:
师:你知道天气预报在生活中有什么作用?(天气预报可以帮助我们预知未来几天的天气情况,为我们的出行带来了很大的方便)老师为小朋友准备了天气记录表,请小朋友们回去认真收看天气预报,做好记录,明天由你来为大家播报天气,好吗?
看云识天气的教案 篇6
目标:
1、知识目标:学习本文层次美、语言美
2、能力目标:培养观察能力和对美的感受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和科学精神。
重点:感受文章的语言之美
难点:云层、光彩的种类繁多,变化复杂,难于区分
设想:运用“巧妙裁剪”法,难文浅教、长文短教。上成让学生充分活动的“说读课”——即让学生充分朗读课文,并利用所创设的情境,选点进行说的话动,引导学生进行趣味学习。
课时:一课时
操作:
一、第一个教学板块:导入,检查预习(3分钟)
1、导入:同学们,昨天我布置了一个作业,要求大家了解今天的天气情况。那么,谁能告诉我今天的天气情况呢?你是怎么知道的?对,通过天气预报我们能够准确知道某天的天气情况。但是大家想过没有,现在正值鸟语花香、草长莺飞的旅游季节,假如你正在外地旅游,身边没有天气预报,为了避免被雨水淋湿的尴尬,你该怎么办呢?今天,让我教给大家一招识别天气的方法:看云识天气(板书课题),我们将会受益无穷。
2、点出常用雅词和谚语:
二字雅词:峰峦 招牌 点缀 预兆 轻盈 绫纱 鳞波 崩塌 弥漫 征兆
四字雅词:姿态万千 变化无常 白云朵朵 阳光灿烂 乌云密布 大雨倾盆 丝丝缕缕 朦胧不清 密密层层 连绵不断
群峰争奇 耸入天顶
谚语:“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东虹轰隆西虹雨”;“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二、第二个教学板块:朗读,整体感知(15分钟)
1、导读:将课文分成五块,教师指导学生朗读(采用不同的方式齐读、杂读)。
2、自读:框出依次介绍了哪些云和光彩?画出对它们进行描写的语言材料,并明确它们将带给我们怎样的天气?(粗略板书)
三、第三个教学板块:演读,理清层次(10分钟)
1、明确任务:请大家任选一种云,以第一称的方式作自我介绍。
介绍要求:①充分利用描写云彩的语言材料;②让别人明白你将会带来怎样的天气。
教师示例:“Hai
1)、大家好,我叫卷云,我常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别看我身子很单薄,可我最轻盈,站得也最高,阳光可以透过我照到地面。我很受欢迎,因为我会给大家带来晴朗的天气。”
2)、对照课文,学生各人自说自讲,在书上作记号
3)、学生发言,先各自预演,后课堂交流。(边演边完善板书)
4)、小结:通过自我介绍,我们认识了各种云彩,明白了它与将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天气,这样我们对课文内容与层次是不是更熟悉了?
四、第四个教学板块:说读,品味语言(15分钟)
1、读第一段,(分两种读法导读)用一个字来评价语言上的特点。(美)
2、语言之美,有的是使用了某种修辞,有的是使用某种句式,有的是使用了优美的词语,有的是使用了某种表达方式,有的是使用了某些接句谋篇的形式。这篇文章有很多美点,小到一个词语、句子,大到几个段落,可谓俯拾皆是。下面请大家用“美在……,因为……”的句式,就文章的语言说一句评论式的话。怎么说呢?像这么说:如:
本文的语言美在“它们有时把天空点缀得很美丽,有时又把天空笼罩得很阴森。刚才还是白云朵朵,阳光灿烂;一霎间却又是乌云密布,大雨倾盆。”因为它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突出地显示了天气的天化无常。
五、第五个教学板块:寻读,课外延升(2分钟)
1、点示:课文讲的是“看云识天气”,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仅仅是通过“看云”才能识别“天气”,我们可以看“动物”、“植物”、“某种现象”或“一些感觉”等都可以帮我们识别天气,有的方法特别灵,有的已形成了谚语,被广为流传。你能说出一两条来吗?
2、学生活动:学生自由讲述。
3、学生收寻并积累识天气的方法。
看云识天气的教案 篇7
【学习目标】
1.快速阅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2.理清文章的思路。
3.领会运用比 喻的妙处。
4.培养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预习】
1.学生搜集有关云和天气的谚语,有关云的成语、诗词、文章片断等。
2.掌握字词,扫清阅读障碍
(1)注音:
峰峦 一霎间 点缀 绫纱
弥漫 晕头转向 月晕 崩塌
(2)释义:
峰峦:
一霎间:
预兆:
轻盈:
弥漫:
征兆:
崩塌:
3.认真阅读课文(含单元提示、课文、课下注释等);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思考:
(1)本文是一篇科普文,主要介绍云和天气的关系。切合文题揭示云和天气关系的语句是什么?它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2)有关云和天气的关系,文章 是从哪两个方面说明的,找出并在课本标出说明角度变化的语句。
(3)设计一种表格,列出云及其光彩的种类、特征、和它们分别预示的天气情况。
4.在文中圈出不懂的词语和句子,或者你最喜欢的词语和句子,并结合全文理解其的含义。
【学习过程】
一、自由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1.展示预习
2.思考:
a云和天气到底有怎样的关系?
b本文主要介绍了哪些云及其光彩?它们各有 怎样的特征?分别预示怎样的天气情况?
请你设计一种表格来完成,看谁设计的好。
(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共同完成上述题目。)
二 、重点研讨
1.本文介绍了这么多的云和云的光彩,但我们读来条理清晰,作者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 你能从课文中找出有关语句吗? (速读课文,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
2.本文是一篇介绍科 学知识的说明文,但语言生动,对云的描摹也细致形 象。作者主要采用了哪 些修辞方法?运用这些方法有何好处?试从课文中找出几例加以体会。你能否仿照课文中的例子造几个句子?
达标检测
1、给加点的字注音。 (1)鱼鳞( ) (2)峰峦( ) (3)一霎间( ) (4)冰雹( ) (5)弥漫( ) (6)圆弧 ( )
2、“天上的云,真是姿态万 千,变化无常。”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作 者又是如何来展示云的“姿态万千,变化无常”的?
三、课后作业
1.练习:一、二、
2.留心自然界的各种现象,写一则观察日记。
3.收集有关云的谚语、成语、俗语、诗词及文章片断等。
看云识天气的教案 篇8
【教学目的】
1、了解云和天气的密切关系,得到识别天气阴晴雨雪的知识。
2、体会本文生动形象的说明语言。
3、理解本文“总说──分说──总说”的结构形式。
【教学设想】
1、安排一教时。
2、文章第二部分(2~6段),一层层具体说明云的形态、光彩变化同天气变化的关系,应为教学的重点。可以通过列表,有条件的可以通过放映有关云的彩色幻灯片,帮助学生理解。
3、预习要求:
⑴ 认真看“阅读提示”,把握本文学习的两个重点。
⑵ 掌握课文注释中的字、词语(会读、会解释)。
⑶ 朗读课文,注明段的序号。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解题
问:从课题看,本文说明的内容是什么?
明确:云和天气的关系即通过观察天空中各种云来识别阴晴风雨。
二、朗读课文(检查读音和语句停顿)
三、正音、正率和解词
峦山(与“恋”区别) 霎(与“刹”区别) 盈缕(注意汉语拼音规则)
晕(还有一个音) 朦胧 连绵不断(注意加粗字写法)
解释词语:姿态万千 点缀 一霎间 预兆 轻盈 弥漫
四、统观全文,了解结构
提示:联系前面课文,《苏州园林》是“先总说后分说”的结构;《我国的气候》是“先分说后总说”的结构。思考这一课是怎样的结构形式。
学生发言,归纳:
本文是“总说──分说──总说”的结构。
将课文划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指出云和天气的密切关系,说明识天气可以看云。
第二部分(第2~6段),说明怎样看云识天气。
第三部分(最后一段),说明看云识天气的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问:课文第一段是怎样的结构形式?
学生发言,归纳。
“总──分──总”的结构。
“姿态万千”总说云的形态;
“变化无常”总说云的特征。
中间八个比喻,分别说明云的形态之多,扣“万千”;省略号后,“有时”“有时”“刚才”“一霎间”,紧扣“变化无常”。
最后一句,以“招牌”作比,说明云是天气变化的标志──“看云识天气”,引出全文的中心。
问:从第一段,看本文说明语言的生动形象,你可以举哪些例?
学生先自读,再发言,归纳。
1、为了具体写“姿态万千”,用了八个比喻。结合课后练习二,说明这些描写准确而生动,不仅形象具体,而且有动态特点。
为了具体写“变化无常”。作者用“有时……美丽”,“有时……阴森”,“刚才……阳光灿烂,一霎间……大雨倾盆?进行对比。
2、用词非常准确、生动:
例:各种云运动时有不同的特征,有的“飘”在空中,有的整齐地“排列”着,有的“来来去去”,有的满满地“盖”住了天空;写天气变化用“点缀”、“笼罩”;“阳光灿烂”“乌云密布”“大雨倾盆”;用“招牌”作比,也非常准确。
五、重点分析课文第二部分
问:第2段上下文有何关系?起什么作用?
学生发言,归纳。
“薄云”“晴朗”;“低而厚密的云层”“阴雨风雪”──承上说明“云的各种形态”,启下引出“云和天气”的关系。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生默读课文第3.4、5、6段。
思考这部分的结构层次。
同学讨论,明确。
分为两层:第一层(第3~5段)说明云的`形态和天气的关系;第H层(第6段),说明光彩现象和天气的关系。
按课后练习一的要求,边看课文,边境表。可以补充每一类云的“位置”一栏。
云种类 云的形状 位置 天气的情况 卷云 像羽毛像绫纱 最高 阳光可以透过它照到地面,天气晴朗 卷积云 像粼波 很高 它不会带来雨雪 积云 像棉花团 2千米左右 在天空映着温和的阳光 高积云 像羊群 2千米左右 云块间露出碧蓝的天空天晴 卷层云 仿佛白色调幕 高 它向前推进,天气将转阴 高层云 像毛玻璃 低 它预示将要下雨或下雪 雨层云 布满天空 更低 雨雪就开始下降 积雨云 形成高大的云山 更低 马上就会下暴雨
由上面云的位置、厚薄和天气的关系与第2段是相照应的。“象征”“预兆”用词准确。
问:如何说明这部分说明语言的生动、形象?
同学从课文中找出例句,归纳。
1、运用贴切的比喻:
“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说明卷云的轻盈和洁白;
“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粼波”比喻卷积云的形态特征;
“像棉花团似的白云”比喻积云的形态特征;
写卷云聚集成卷层云时用“仿佛蒙上了白色的绸幕”作比喻。
2、运用拟人的手法:
写卷层云变成高层云时,用“这时的卷层云得改名换姓,该叫它高层云了”;
写高层云变成雨层云时,用“太阳和月亮都躲藏了起来”。
3、用描写的语句:
“阳光透过云层……依然很清晰”,写出了“卷云”的“薄”;
用“向上凸起”、“高大的云山”、“群峰争奇”、“耸入天顶”等词语写由积云到积雨云;“云底变黑”、“云峰模糊”、“云山崩溃”、“乌云弥漫”描绘“积雨云”的发展变化。
4、用词准确:
问:写“积云”变化为“积雨云”的一段用了哪些表示时间的词,找出来,说说它们的作用。迅速、不一会、顷刻、马上……说明变化速度之快,用词又不雷同。
默读第6段课文。
提示:本段第一句有什么作用?
是过渡句、也是中心句。边读课文,边填表。
光名 产生和分布情况 光彩 天气征兆 晕 产生在卷层云上,分布在日月周围 里红外紫 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 华 产生在高积云边缘部分 里紫外红 华环由小变大,转晴,华环由大变小,转阴雨 虹 雨过天晴,在太阳对面的云幕上 彩色圆弧 东虹轰隆西虹雨 露 早、晚,太阳照着对面的云彩 云层变红 朝霞西阴雨袭晚霞东几天晴
问:这段没有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没有细致的描绘,怎样使语言鲜明生动的?
学生讨论,明确。
引用了谚语,简短、通俗、鲜明、生动。
最后读第7段课文,说说每句话写了什么,怎样概括段的主要意思?
学生回答,归纳。
看云识天气的目的;方法;局限性;还要依靠天气预报。──说明看云识天气的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提示:最后两句话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密性,它与前文中的“往往”、“常常”、“有时’等词是相照应的,表明使用词语的准确性。
看云识天气的教案 篇9
篇一:看云识天气的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了解科普文(说明文)及特点;
2.学会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大意;
3.通过学习懂得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
4. 运用了下定义、列数字、打比方、分类别等说明方法。
学习重点: 1.了解科普文(说明文)及特点;
2. 通过学习懂得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
3.学习运用下定义、列数字、打比方、分类别等说明方法。
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学
1. 做p164 一、二、三 题 2、阅读课文
3、掌握p166—167 30个生词 4、作者简介:
朱泳燚 (yi)1959至今,已在中央和省级以外国外专业刊物发表教学经验总结、教学研究论.文和语言研究论文200多篇;出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语言表达》、《科学小论文写作》两本,专著、合著多种。语文专著《叶圣陶的语言修改艺术》多次在本省和全国获奖。 5、 说明文(科普文)知识:
(1) 什么是说明文?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解说事物、阐明事理而给人知识的文章体裁。它通过揭示概念来说明事物特征、本质及其规律性。说明文一般介绍事物的形状、构造、类别、关系、功能,解释事物的原理、含义、特点、演变等。说明文实用性很强,它包括广告、说明书、提要、提示、规则、章程、解说词、科学小品等。
(2) 说明文有哪些说明方法?
2、说明方法的作用
(1)举例子:通过具体的例子来说明事物的方法。
作用:有助于把比较抽象、复杂的事物、事理说得具体、明白。 (3) 列数字:用一些数字来进行说明的方法。
作用:便于从数量上说明特征,可以科学地、精确地说明事物。
(3)分类别:根据事物属性的异同,把事物按一定标准分为若干类,然后逐类加以说
明。作用:条理清楚,层次分明,使人容易领会,便于认识等。 (4)作比较:选择有外部或内在联系的事物进行比较的方法。
作用:可以更好地揭示说明对象的特征。 (5) 打比方:把此事物比做彼事物的方法。
作用:可以使陌生的变得熟悉,抽象的变得具体,深奥的变得浅显,也可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
(6) 列图表:用示意图、表格、插图等来帮助说明事物或事理的方法。
作用:加强直观性,使人一目了然,提高说明效果。
(7) 摹状貌:摹写事物的形状、体貌。 作用:使说明对象生动、形象。
(8)下定义:用简洁准确的语言指出事物的性质特点,使它与别的事物区别开来,使读者对事物有明确的概念。
(9) 作诠释:对事物进行解释的一种方法。
(10)引资料(文献资料;名人语录;诗词、谚语、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等)。
内容、目的不同,引用的作用也就不同。如:增强说明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增强说明的权威性;增强说明的生动性和趣味性,使文章显得更富文采。
下定义与作诠释的区别:两者的模式大致是“……是……”,判断时看“是” 字前后的话能否调换,能调换,下定义;不能调换,是作诠释。
摹状貌,不是修辞,虽然也强调相似,但更多的是说明趋势,状态具有什么特征,无本体与喻体。摹状貌:就是通过具体的描写揭示事物的特征。
如:《中国石拱桥》中“这些石刻的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3)说明文的顺序:
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逻辑顺序的具体分数:主——次、原因——结果、现象——本质、特征——用途、
一般——个别、概括——具体、整体——局部。
(4)说明的语言
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平实性、周密性和科学性
(5)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内容上的科学性;结构上的条理性;语言的准确性;
(6)说明文的分类:
二、导入本课:
1、阅读课文听录音。
2、看视频。
3、熟悉讲解说明文的有关知识。
三、学生熟读课文
四、布置作业: 1、熟悉课文填下表:
表一:学习、完成晴天云简表。
表二:学习,完成雨雪冰雹云层变化简表。
表三:读第六段,学习完成云的光彩简表:
2、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介绍这8种云的?
看云识天气的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文章主要内容。
2、理解说明的思路及说明方法。
过程与方法:
1、学习运用比喻的妙处。
2、掌握并学习抓住事物特征进行说明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
2、培养学生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理解文章主要内容。2、理解说明的思路及说明方法。3、掌握并学习抓住事物特征进行说明的写法。
【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2、培养学生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猜字谜--云
春夏秋冬,阴晴雨雪,风云变幻,气象万千。天气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而天气的变化自有它的征兆。在生活中有许多谚语正说明了云与天气的关系。同学们知道有哪些呢?如“云往东,车马通;云往南,水涨潭;云往西,披蓑衣;云往北,好晒麦。”“天上钩钩云,地下雨淋淋”“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等等。看来云是天气的“招牌”的确不错,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况呢?让我们一起来听听作者的解读吧。
2、文体介绍
3、生字词认识
二、整体感知
1、自由阅读课文,划出本文的过渡句或中段落中心句并给文章划分层次。
第一部分(1)总写云是天气的“招牌”,人们可以看云识天气。
第二部分(2-6)具体介绍云的形态、变化,天上的云彩现象和天气的关系,从而说明怎样看云识天气。
第三部分(7)说明看云识天气的意义和局限性。
2、云有哪些形态和光彩呢?它们分别有什么特征以及分别预示着怎样的天气状况呢?请同学们以四人小组讨论完成下表:
类别特征天气情况
云的形态
晴: 卷云像羽毛,像绫纱阳光可以透过它照到地面
卷积云像鳞波它不会带来雨雪
积云像棉花团在天空映着温和的阳光
高积云像羊群云块间露出碧蓝的天空
阴: 卷层云仿佛白色绸幕它向前推进,天气将转阴
高层云像毛玻璃它预示着将要下雨或下雪
雨: 雨层云布满天空雨雪就开始下降
积雨云形成高大的.云山马上就会下暴雨
云的光彩
晕里红外紫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
华里紫外红华环由小变大,转晴;由大变小,转阴雨
虹彩色圆弧东虹轰隆西虹雨
霞云层变红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3、自然拓展
过渡:云真是变化多端,很奇妙。它离天最近,是最佳的天气预测者。但善于观察的人一定会发现,除了云之外,自然界中还有许多东西都可以预示天气。你发现或听说过吗?它们预示着怎样的天气呢?
明确:燕子低飞,要下雨。鸡迟迟不愿入笼,是下雨的预兆。蜻蜓低飞要下雨。蚂蚁搬家预示将要下大雨。蜘蛛张网补网兆天晴……
4、质疑设悬
通过刚才的学习,以及同学们对谚语和自然现象的收集,我们发现只要仔细观察身边的任何一样细小的事物,都会发现它蕴藏着的独特的魅力。但当我们需要将它们描述出来,又怎样才能做到精彩、生动、有趣呢?那我们下节课再来品读。
三、品味语言
1、用一个词来评价语言上的特点。
优美
2、生动优美的语言主要是运用了哪些手法来体现的呢?试在文中找出来并举例说明。
(1)运用贴切的比喻:
“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说明卷云的轻盈和洁白;
“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粼波”比喻卷积云的形态特征;
“像棉花团似的白云”比喻积云的形态特征;
写卷云聚集成卷层云时用“仿佛蒙上了白色的绸幕”作比喻。
(2)运用拟人的手法:
写卷层云变成高层云时,用“这时的卷层云得改名换姓,该叫它高层云了”;
写高层云变成雨层云时,用“太阳和月亮都躲藏了起来”.
(3)用描写的语句:
“阳光透过云层……依然很清晰”,写出了“卷云”的“薄”;
用“向上凸起”、“高大的云山”、“群峰争奇”、“耸入天顶”等词语写由积云到积雨云;“云底变黑”、“云峰模糊”、“云山崩溃”、“乌云弥漫”描绘“积雨云”的发展变化。
(4)用词准确:
问:写“积云”变化为“积雨云”的一段用了哪些表示时间的词,找出来,说说它们的作用。迅速、不一会、顷刻、马上……说明变化速度之快,用词又不雷同。
(5)引用了谚语,简短、通俗、鲜明、生动。
四、解析方法
1、手法的运用是为了将语言变得生动优美,那为了将事物说明得更加清楚,还得讲究运用一定的说明方法。例如:打比方、分类别等等。文章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试举例说明,并说说其作用。
(1)打比方。
例:①“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招牌”时商店的标志,云是天气变化的标志,比喻准确。)
②卷云丝丝缕缕地漂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如果卷云成群成行地排列在空中,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鳞波,这就成了卷积云。
(将卷云比喻成“白色的羽毛”和“洁白的纱”,说明其轻盈、洁白。把成群排列的卷积云比喻成“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鳞波”,这就形象地说明了卷积云的特点。)
打比方使文章生动,更重要的是让云的特征更加鲜明。
(2)分类别
根据云的不同特点,把云分成不同种类,这样使说明条理更清晰,更明确。
(3)作比较
按照不同的光彩,作者把云分为四种--晕、华、虹、霞,把它们之间的差别,进行了比较说明。这种作比较的方法更好地突出了云和天气关系的特征。
五、小结
本文介绍了种类繁多的云及云的光彩,但文章层次清晰,很有条理,关键在于作者选取了合理的说明顺序。同时,作者善于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和说明方法使原本枯燥的说明变得非常生动形象。
更重要的是对于自然现象的细心观察,耐心思考。其实,只要我们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观察,细心思考,一样可以从小事情中发现大道理来。
看云识天气的教案 篇11
活动目标:
1、让幼儿初步了解天气的种类,了解每种天气的基本特征。
2、尝试用动作来表示不同的天气。
活动准备:
1、制作好“晴,下雨,刮风,下雪”的天气牌。
活动过程:
一、说说今日天气。
1、谈话引入:今天是什么天气?你们知道吗?
2、让幼儿观察窗外的情景,说说今天是晴天,雨天还是多云的天气。
(引导幼儿大胆的说出自己的判断)。
3、分别出示晴天,雨天等天气牌,帮助了解天气的种类和特征。
师:刚才有的小朋友说今天是晴天,有的小朋友说今天是多云的天气,
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师:晴天会有什么特征呢?(有太阳公公)。那多云的天气又是怎样的呢?(帮助幼儿一起了解各种天气的特征,然后再作出判断今天是晴天还是其他的天气)。
4、说说一共有几种天气?结合天气牌引导幼儿说说你喜欢哪种天气?为什么喜欢?又为什么不喜欢?
师:天气一共有晴天,雨天,多云天(阴天),下雪天,你们最喜欢什么天气,最不喜欢什么天气?为什么呢?(引导幼儿大胆的表述)。
二、用动作来表示各种天气。
1、启发幼儿讨论用什么动作来表示这几种天气。
师:刚才小朋友都说了自己喜欢的天气,如果你喜欢晴天,那你能用动作来表示晴天吗?晴天有圆圆的'太阳。手壁向上围成一个圆圈当作太阳,表示晴天。(引导全班小朋友来做一下这个动作)。
师:那下雨的天气又能用什么动作来表示呢?(张开五指,从头顶向下摇动手腕,表示下雨),
师:现在天气太热了,如果能刮一阵凉风,那该多好哇,那你们知道刮风的天气可以用什么动作来表示吗?刮风了会把树枝吹的摇摇摆摆。高举双手,在头顶左右摆动,表示刮风。
师:小朋友喜欢下雪的天气,因为下雪的天气我们可以堆雪人,打雪丈。那你们知道下雪可以怎样用动作来表示吗?紧握拳头,轻敲大腿,表示下雪了。
1、带领小朋友分别做一做用动作来表示各种天气。
2、举牌,做动作的游戏。
师:老师举起不同的天气牌,小朋友么们能根据天气牌指示的天气表演
出相应的动作。
三、背上的天气预报。
1、今天我还给大家带来一个游戏:这个游戏是要两个两个好朋友一起玩,一个人用双手蹭着膝盖,弯着腰,再让另外一个好朋友用手指在你的背上表演表示胎气的动作,你呢就猜猜是什么天气。如:晴天——两手平放在背上,雨天——用手指轻轻的敲打背部。刮风——手掌在背上抚摸。下雪——两个拳头轻轻的敲背。
2、请小朋友自由的找到自己的好朋友来玩这个游戏。
3、建议家长每天与幼儿一起关注天气预报,了解当天的天气。
看云识天气的教案 篇12
一、教学目的:
1、学习并启发学生观察研究事物。
2、理解生动的比喻对说明事物特征的作用,体会说明语言准确性。
二、教学重点:
生动的说明表现抽象、复杂天气特征
三、教学难点:
生动的说明表现抽象、复杂天气特征
四、教学方法:
朗读法,列表法
五、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释题,并朗读课文补充资料:“云”和“天气”有着密切关系,看云可以辨别,推测天气的好坏,这篇说明文是怎样把有关云和天气的气象知识告诉我们的?
(二)整体感知:
云是“姿态万千”、“变化无常”的,如文中所说的?你能把它读出来吗?
哪些语句分别说明“姿态万千”“变化无常”?
试着填空找出中心句,最基本的看云识天气的经验是:
“往往”、“常常”两个副词起什么作用?领会说明性语言的准确性,用了常常,往往,表示不是绝对化的,是表示一般情况下的如此。
(三)课文研讨
详细研究各种云同天气的关系。
列表:
云的种类
形状
位置
天气情况
2、讨论如何根据云的光彩,推测天气的情况。
谚语:
“云交云,雨淋淋”“江猪过河,大雨滂沱”“棉花云,雨快临”“天上灰布悬,雨丝定绵绵”“乌云接落日,不落今日落明日”“西北天开锁,明朝大太阳”“太阳现一现,三天不见面”“天上鲤鱼斑,明天晒谷不用翻”“云往东,刮阵风;云往西,披蓑衣”“黄云上下翻,将要下冰蛋”“山戴帽,大雨到”“云吃雾下,雾吃云晴”
试着用科学现象解释你所知道的一两句谚语。
(四)、讨论最后一段作用。
1、观察云的形状、光彩对我们有什么意义?
2、如何才能掌握它的变化规律呢?
3、最后告诉我们局限性作用?
六、总结课文,延伸探讨:
今天需要看云识天气吗?
七、布置作业:
1、说出收集的有关气象谚语试辨识天气。
2、完成练习二。
3、课文作业本
八、教学反思:
云和天气有着密切的关系,对其科学知识是可以穿插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加以掌握的,但最好的效果是放在具有文学性欣赏的过程中进行,而不是纯科学的学习,可在提问的方式上多样化,用文学的形象化充实科学的东西,这样驾驭语文教材的能力会提高的更快,除了学生的兴趣的培养外,也不应忘了对其表达能力的提高。
看云识天气的教案 篇13
【教学目标】1、速读课文,能概述课文。
2、掌握并学习抓住事物特征进行说明的写法。
3、理解说明的思路及说明方法。
4、培养学生观察热爱自然的情趣。
【教学重点】
理解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理解说明的思路及说明方法的应用。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好授课及多媒体课件,学生做好预习,搜集有关天气的谚语,注意观察天空中的云,同时要积累课文中的佳词妙句,为课堂交流做好充分准备。
【教学】
这是一篇科普文。作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从两个方面介绍了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光彩的云和天气的关系。
本文思路清晰,紧扣题目进行说明,不但说明看云可以识天气,还进一步说明云和天气变化的关系十分密切,由说云是天气变化的“招牌”,再说怎样看云识天气。云的种类很多,但文章从现象人手,进而触及到事物的本质。如:云的形态和光彩是现象,云和天气变化的关系是本质。说明层次清晰,将“看云识天气”事理说清楚,最后说明看云识天气的目的。
【教学设计】
一、精心导入
1、可用大屏幕多媒体展示空中的云的各种景象,引出课题。
2、也可通过谚语或诗歌来引出课题。
3、还可以请学生从课前准备中谈谈自己的积累和观察。例如:
⑴你观察了天空中的云吗?有怎样的感受?用简短的话说明。
⑵你在预习中搜集积累了哪些有关云和天气的成语、俗语、谚语?请同学们相互交流一下,好吗?
以上各种导人,只要精心设计,认真准备,都可达到导人课题的目的。
出示目标并板书课题:看云识天气
二、感知
1、检查预习中的字词。
2、请学生自读课文或齐读课文,教师正音正字。
3、请仔细看问题,再读课文并小组讨论。
问题组:
⑴全文主要说了什么?请简要概括。
⑵文章的基本思路是怎样的?可分为几部分?
学生讨论后可以明确:全文主要介绍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光彩的云和天气的关系。基本思路是先总说云的作用,再说明云和天气的关系(这其中有两小层:云的形态变化和天气的关系;云的光彩现象和天气的关系)。最后是总说,说明看云识天气的目的。
三、研读赏析
1、教师导学:科普说明文的学习,可以遵循规律,即:抓特征、理顺序、用方法、语言准。从以上四个方面去研读一篇文章,会更加清晰。
2、自主探究:出示表格图,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填表,准确列出云及其光彩的种类、特征和它们分别表示的天气情况。
可让学生自行设计表格,在阅读中思考:
⑴共有几种类型的云?
⑵表格如何设计得简洁明了?巳也可以每个小组设计一种。设计后同学之间相互交流,也可通过实物投影仪在班上讲述自己的设计和理解,教师进行总结,通过设计帮助学生清楚地理解课文。
教师总结指导:将云分为两大类,按云的形态可分为晴天云和雨雪天的云;再按云的光彩分四种。只要顺序合理即可,设计的简洁些、详细些都可以,给学生一定的空间。
学生讨论填表后,教师进一步指导:通过表格的填写可以看出,作者抓住了说明事物的特征──云和天气的关系,同时有一定的合理说明顺序──总分。为了将事物事理说明得更加清楚,作者运用了不少说明方法。例如:分类别、打比方等等(当然也有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总括看来可称为生动说明。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语言的准确性,请同学们研读讨论。
3、合作探究:
⑴能举例说明文章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吗?它们的作用分别是什么?
⑵能举例说明文章语言的准确性吗?它们的作用如何?
学生可以讨论并畅所欲言,也许所说的不一定完全准确,但只要敢于探索,大胆讲述,教师都应表示赞赏,并进一步引导学生明确:按照不同的光彩,作者把云分为四种──晕、华、虹、霞。把它们之间的差别,进行了比较说明,这种作比较的方法更好地突出了云和天气关系的特征。许多句子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不仅使文章生动,更重要的是让云的特征更加鲜明。用词准确,“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往往”去掉可以吗?为什么?──体现语言的准确性。
4、反馈交流:
学生再次速读课文,看大屏幕展示的题目,交流思考,看看本节课有哪些收获。
(出示投影)读课文,理解概括交流对以下问题的解答。比一比,哪一组思维更敏捷,问题组:
⑴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1自然段的。
⑵“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一句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⑶第3自然段中总结四种薄云特点的一句话是什么?
⑷根据课文举例说明云是天气变化的标志(单一例即可)。
⑸举例说明看云识天气对工农业生产的好处。
学生讨论后,教师引导小结:
⑴第1自然段指出了云和天气的密切关系,说明看云可以识天气;
⑵这句话的作用是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⑶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都是很美丽的云;
⑷雨层云形成,连绵不断的雨雪也就开始下降;
⑸论述有理即可。
总结:通过对文章的学习,不仅了解了看云可以识天气的,还学习了怎样将事理说清楚,并把握住了一般说明文的说明方法,那就是:抓特征,理顺序,用方法,语言准。
四、延伸作业
用本课学过的说明方法,写一篇小小说明文,向同学们介绍一种自然现象。题目自拟。
【点评】
此教案突出了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理念,在指导学生反复阅读中去感悟文章,并通过教师的引导作用,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鲜明地体现了教学相长的思想。本教案设计颇有新意,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热爱自然的情趣。本教案重点突出,难易适度,通过教师适时的引导,整个教学流程贴切自然。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从课前的积累到课堂中对问题组的研讨以及反馈回顾,始终处在积极的学习动态中,使学生在动中学,在学中动,较好地达成了学习目标。可以说,本教案对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索兴趣和应用说明文,是很好的课例。但是本课设计一课时比较多,如果设计两课时也是可行的。
- 推荐阅读: 2025紫气东来作文(精品13篇) 看守所方案(精品九篇) 网易云广告文案(精品21句) 小班秋天的树教案(精品十八篇) 2024七年级道法课教案(精品13篇) 2025岗位比武活动总结(精品13篇)
- 更多精彩看云识天气的教案内容,请访问我们为您准备的专题:看云识天气的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