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童话故事
2021-05-14 大人童话故事 入学准备家长心理 入学准备心理宝宝被大人捉弄心理伤害会很大。
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早教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早期教育对孩子以后的学习能力有很大的影响,早教让宝宝视觉、听觉、触觉,运动觉全面协调的发展。你都知道哪些早教知识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宝宝被大人捉弄心理伤害会很大》,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宝宝被大人捉弄心理伤害会很大
千万不要去捉弄孩子,每个孩子都有自己强烈的自尊心,即使是别人的孩子也不要去捉弄。孩子还小,没有能力去承担那样的挫折,做父母的,要在孩子有能力承担这些挫折前使孩子尽量远离这些挫折。
家长应该明白,“逗”孩子和“捉弄”孩子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逗”孩子应该是以儿童的快乐为前提。经常是成人把自己当做孩子,和孩子打成一片,融入他们的世界中,感受孩子的快乐。一般来说,“逗”孩子充满了温情,洋溢着幸福和欢乐。“捉弄”孩子,则是成人无视孩子的感受,有意地批评或者欺骗孩子,故意使孩子哭泣和害怕,而成人从中得到乐趣,给孩子带来的却是羞辱、担忧和失落。
“逗”孩子,不是盲目地取悦孩子,而是一种智慧的“逗”,既愉悦孩子的身心,又增进了感情。
妈妈很喜欢“逗”自己两岁的儿子玩,她经常和儿子玩一种小游戏。妈妈和儿子分别蹲在桌子边,谁也不能看见谁。然后儿子开始数3下,当数到3的时候,他们都要从桌子的左边或右边露出头来,如果儿子发现了妈妈,就算儿子赢了。妈妈一会儿从左边出现,一会儿又从右边出现,儿子扑了好几次空。儿子后来想了个小计谋,每次都从左边出来,结果一连抓到妈妈两次,乐得手舞足蹈,妈妈也夸他聪明,儿子看上去兴奋不已。
这样温馨的场景在生活中并不多见,而我们常看到成人用手段去捉弄一个孩子,然后看着哭泣的孩子哈哈大笑。成人觉得捉弄孩子很好玩,以为不过是逗得孩子着急一下,哭一鼻子,过一阵儿就没事了,这是一种极其错误的观点。事实上,这些行为会给孩子心理上造成严重的伤害,它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使孩子对社会交往变得恐惧不安。
相关知识
儿童早教:孩子撒谎存心为了捉弄大人?
每个孩子都有成为天才的潜力,关键是父母和教师是否有点石成金的双手。早教是宝宝在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早期教育可以让孩子掌握更多的知识,培养一个良好的习惯。你都知道哪些早教知识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儿童早教:孩子撒谎存心为了捉弄大人?”,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我一岁九个月的闺女近一段时间至今老是拿喝奶这件事情“蹂躏”父母。孩子撒谎存心为了捉弄大人吗?
孩子撒谎存心为了捉弄大人吗?她自小讨厌喝奶,有时候一点儿都不喝。尽管大家也心急过一段时间,如今她慢慢长大了,大家也并不大当一回事了,每日也就意思意思。平常逮住机遇大家会告知她一两句“喝奶能够 长个子”这类的,她尽管听得进来,确是知错不改的。
可是,这段时间至今她睡前,有时晚上醒来,也有早晨起来都是嚷着要喝奶,非得父亲或者母亲去冲奶,一副很着急的模样。大家当然是考虑她,马上披了衣服裤子就要冲奶。结果呢?大多数是她一看到奶便说“不必!”“放好!”或是吸了几口就发布而言“不好吃”。大家也尝试和她讲理,不理睬她冲奶的规定,换句话说她那样消耗得话,这种奶就不给她吃完,给其他小孩子了。总之各种各样方式都使用过了,不起作用,依然是每日从此之后!
那么小的小孩子应当不容易是说谎吧?存心戏弄成年人?我也不知道应该怎么做了。
答 我们可以尝试把人的精神分成灵魂的一部分、工作能力的一部分和技术性的一部分。体会的、感情的、心态的、品位的,都归属于灵魂的一部分,这种内函大多数并不是因为思索而得到 的。孩子撒谎存心为了捉弄大人吗?人年纪越小的时候,灵魂的一部分占的比例就越大。在六岁以前,少年儿童的精神基本上所有是灵魂的,当一个孩子对某一件事情觉得到灵魂的愉快或是不爽时,他人是没法用大道理而言通孩子更改这一觉得的。孩子在2岁时,因为对这世界不了解,对自身的支配权和能量都不掌握,因而主要表现出极为听从的情况,这时候成年人让孩子做的事儿,孩子一般都是尽可能去做。
实例中这一孩子对牛乳的不爽觉得是发自她的灵魂的,而她父母要她喝牛奶的原因是必须孩子历经思索才可以领悟的,而两岁孩子的人的大脑还不可以思索这类难题,那样,父母的强烈建议使孩子处在左右为难的程度,喝牛奶会觉得到痛楚,不喝就不符抚养者的规定,以便处理这一矛盾,孩子便会作出要喝的心愿,勤奋试着去喝,可是牛乳喝到口中,却又觉得到难以忍受,因此又舍弃喝牛奶,那样就被父母觉得是说谎。对孩子而言,那样做较大 将会地解决了有关喝不喝牛奶的矛盾,由于当孩子说要喝牛奶时,父母的主要表现肯定是较为开心的,以便愉快父母,孩子便会常常说要喝牛奶,随后喝时,又因吃不消而舍弃。
这一点艰难在成年人来看,的确如芝麻绿豆一样地微不足道,但对一个两岁的孩子,确是一个多大的艰难,他们没办法处理。在这类境况下,孩子心里的无助感是显而易见的。大家坚信孩子的亲人全是无尽喜爱孩子的,可是,爱的那么深却把孩子逼得那样痛楚,做父母的要思考一下这个问题。难道说这一全世界的大个子都务必是喝牛奶喝出去的?一个孩子身心健康的心理状态都还没大个子关键吗?
友情提示
父母想和你在一起孩子的情况下,最先要用心地测算这种爱对孩子是有益的還是没利的。
孩子撒谎存心为了捉弄大人吗?做父母的一定要用自身的内心去体会孩子的内心,对孩子心理状态和精神高宽比关心才可以真实给孩子产生优越感。一个孩子得到 了幸福快乐,一定会非常好地发展趋势的。
心理惩罚对孩子的伤害更大
几乎所有的家长都对孩子说过“狠话”,专家认为这比体罚的后果还要严重。“心罚”对孩子的伤害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心罚”对孩子的伤害大
恐吓、冷落孩子。每当孩子调皮或犯错误时,家长都会不自觉地用诸如“不要你了”等话恐吓孩子,让孩子因害怕而“就范”。
不良影响:胆小恐惧以及发育不良容易使幼儿情绪不稳定,产生紧张、焦虑、抑郁、敏感、胆小、恐惧等反应,甚至有可能导致发育不良、智力低下以及神经衰弱、偏执、强迫等症状。
对比中“抹煞”孩子的努力。很多家长追求完美,忽视孩子的努力,仅仅因为孩子没达到“最佳”或“理想”标准,就抹煞其成绩。
不良影响:不能正确地评价自己。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不断把外界的评价转为自我评价,长期对孩子持否定评价,会影响孩子正确地评价自己,并失去信心。
夸张歪曲事实影响孩子。家长往往没有注意自己的言辞中带有夸张的成分,“小事化大”。
不良影响:长大后容易犯错。家长对事实的歪曲和夸张会影响到孩子的为人处世,为以后的许多不良行为,诸如撒谎、爱吵架、欺骗、偷窃及攻击性行为等埋下祸根,孩子长大后也容易犯错。
家长要成为孩子的一面好镜子。当孩子不听话或调皮捣蛋时,家长靠“言语暴力”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对孩子心灵造成的创伤却是深远的,老师和家长们应意识到它的严重性。
小心阅读中宝宝也会受到伤害
宝宝在阅读中也会受到伤害?是的,图书的安全性应该引起家长朋友的注意哦。图画书是伴随着孩子一起成长的,往往孩子还不会走路,就会有模有样地捧着图画书看了!图书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并不亚于玩具,正因为如此,它的安全性更应该引起注意。中国中医科学院眼科医院的医生郝进和红泥巴读书俱乐部的创始人阿甲从不同的角度谈了他们的看法。纸张不要太白我看现在市场上各种颜色的图书都有,有的图书纸张很白,有的偏黄。不知道应该给孩子选哪种?月月妈阿甲有话说:白色纸张能真实、客观地反映出印刷图文的全部色彩,提高文字的反差和清晰度,图书看起来色彩鲜艳。纸张白度越高,这种效果越显着。用这样的纸张印制的书刊外观很漂亮,印刷非常精致。但读起来眼睛很容易疲劳。郝大夫点评:不管是看书还是看电视,对比度太强都对视力有不良影响。纸张过白,一是会增加颜色的对比度,二是反射光线过强,会过度刺激视觉神经,容易引起视觉疲劳。看电视为什么要开灯,就是要减小对比度。如果图书纸张看上去十分刺眼,或者看了不到10分钟眼睛就感觉累了,那纸张颜色肯定是不合适的。反光不要太强有一次我给孩子读书,发现纸张像镜子一样亮亮的,反光刺得我眼睛很难受。其实这本书很精美,很高档,可我不敢给孩子看了。我看着都累,更何况她!舒心妈阿甲有话说:有的童书为了吸引眼球,追求高档精致的效果,会用光泽度很高的铜版纸来做。这些书看起来确实很漂亮,但会刺激孩子的眼睛,孩子越小,受的伤害就越大。比如黑白书本来是给1岁以内的孩子看的,对他们的眼睛发育有好处。出版者的出发点很好,可是却用了很亮的纸来做,这岂不是自相矛盾了?好的童书,色彩要柔和,接近自然色,反光不能太厉害。从印刷角度来看,铜版纸色彩还原更真实,但是会有反光;胶版纸反光小,但会有偏色。所以我们会建议出版社,如果用铜版纸最好用亚光铜,尽量减小反光。郝大夫点评:反光越厉害,眼睛受到的刺激会越强,眼睫状肌处于过度收缩的状态,眼睛特别容易疲劳,时间长了就会形成功能调节性近视,损害人的视力。TIPS一般来说,纸张光泽度高,印刷品的光泽度也高,图文层次鲜明,色彩鲜艳。像铜版纸光泽度和印刷光泽度最低要求在60%和88%以上。纸张光泽度大时,其印刷品色彩显得更鲜艳。一些宣传海报和杂志,都会使用高光亮度的纸张,以突出其内文和图片,来吸引入的注意,但书籍的制作都会用较低光亮度的纸张,以减少眼睛受太多反射光线影响而容易疲倦。色彩不要太艳都说给孩子看一些彩色图案有助于刺激他的视神经发育,所以,我总是挑那些色彩鲜艳的图书买,多给他看。子木妈妈阿甲有话说:孩子的视觉是需要刺激,但不应该是这么刺激的。如果认为鲜艳的颜色就是对视觉的刺激,那么要刺激孩子的味觉,是不是得喂他吃一勺辣椒呢?其实,老给孩子看颜色太艳丽的图书并不好。孩子看惯了色彩太重太鲜艳的颜色,以后对自然颜色的分辨力就会被削弱。就好比我们给孩子吃多了太咸的食物,以后他对食物味道的分辨就不敏感了。所以,刚生下来的孩子不用给他看彩色的书,可以先给他看一些黑白颜色的书。郝大夫点评:现在市场上图书的纸张颜色变化特别多。一些艳丽的颜色,比如红色、绿色等颜色能提起读者的阅读欲望,但长时间阅读眼睛会感到疲劳。所以,图书纸张的颜色还是以柔和的色调为好,比如淡黄色、淡粉色等,这些颜色阅读时不会使眼睛很快疲劳。画面不要太细我给孩子买书,先看看字的大小。如果字太小太密,我是不会选择的。我觉得字太小,不光孩子眼睛容易累,也会影响他看书的姿势。安安妈阿甲有话说:看一本童书是不是做得到位,画面和字号也是一个重要因素。给孩子看的书不同于成人书,成人愿意看精细的画面,而童书画面却不能太细太复杂,字也不能太小,否则孩子看起来很吃力,他会不自觉地睁大眼睛,凑近图书,时间长了会影响孩子的视力。郝大夫点评:从医学的角度讲,孩子出生后,视力发育还没有成熟,视力要一直发育到5岁才完成。5岁时,孩子的正常视力才能达到0.8~1.0。在这期间,一定要注意保护孩子的视力。因为孩子的眼睛没有发育成熟,不能看太精细的东西,所以,字大一些、画面简单一些,对孩子来说才是适合的。TIPS选购安全童书的另外两个提示看:看书的装帧。平装书的纸不能太硬、太薄,否则容易割破孩子的手。精装书的书角要选择包角的或者圆角的,否则坚硬锐利的角容易戳伤孩子。闻:闻书的味道。有的图书出版者为了追求图书的外观和手感,使书看起来更漂亮,摸起来更有质感、更真实(比如书里讲到贝壳,就做成摸起来真像贝壳的质感),制作时添加了一些化学物品,如果所用的材质不环保,就会对孩子的身体造成伤害。一般来说,有害的物质闻起来会有刺鼻的味道,购买时可以先闻一闻,如果味道很不好闻,就不要买了。
警惕12大早教误区伤害宝宝
1.不准掰手指数数
有些父母、幼儿园老师,教宝宝数数时,看见他们掰着手指头数,就会要求他们放下手,要求心里记。心理学家说,这种教宝宝数数的方法,并不科学。
心理学家认为,2~5岁幼儿的数字概念发展,通常是由口头数数开始,然后是点着实物数,接下来孩子能够推算出总数,最后,才是根据抽象的语言数字拿取相等的实物。
幼儿掌握初步的数概念,需经过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由具体到抽象是幼儿对周围事物形成各种概念的一般认识过程。所以在教的幼儿数概念时,要从具体出发。从具体出发,就是要从接触具体的事物开始,从亲自摆弄、接触、看具体事物中获得有关物体数量方面的感性经验开始。这种对数量的感性经验越丰富,就越有利于幼儿形成抽象数概念。
正确做法:
数数时不妨让他们数数手指、衣扣、玩具等等,让他们从具体的东西开始。
2.过分溺爱
有时候,父母的精心呵护反而会“伤”了宝宝。比如,有些父母,总怕宝宝走着会摔倒,会累着,于是喜欢用车推着宝宝或是抱着宝宝。这样一来,宝宝活动量小,协调能力、大肌肉的锻炼都不够,活动能力就特别差。宝宝吃饭、穿衣、收拾玩具,家人总是包办代替,会造成孩子的动手能力和自理能力差;宝宝和小朋友发生争执,父母挺身而出,为宝宝讨公道,这种看似对宝宝的爱,会使宝宝今后生活能力差,社交能力差不敢面对外面的社会。
其实,孩子有着惊人的适应能力。他们需要运动和交流,甚至稍微还要有一点冒险,这样才能充分发掘他们身上的各种潜能。
正确做法:
放开手,让宝宝自己收玩具,自己吃饭、摔倒后自己爬起来,能使宝宝更快乐,更有成就感。
3.过分专制
有的父母认为管教宝宝,就要从小做起,让宝宝绝对服从自己的意志。宝宝想要红色的玩具,妈妈却认为绿色的好看,于是买下绿的。宝宝想看天线宝宝,妈妈却认为另外的历史故事更有意义,一切都是家长做主,宝宝没有任何可选择的余地,不听话就会挨批评。日久天长,宝宝就会变得畏畏缩缩,心里总是处于被压制状态,从而局限了宝宝的智力发展,宝宝变得胆小、怕事。
正确做法:
假如宝宝提出的要求合理,尽量尊重宝宝的选择,而不要把成人的思维强加给宝宝。
4.拔苗助长
有的家长对宝宝的智力发展和成长期望值太高,在教育宝宝的过程中操之过急,不遵循宝宝身心发展和智力成长的规律,“拔苗助长”,却往往适得其反,造成宝宝负担过重,难以适应压力而产生消极的心理倾向和行为。比如,有的家长让2岁的宝宝学英语,让3岁的宝宝背唐诗、做数学题,这种方法不值得推广。
正确做法:
对孩子来说,学就是玩,玩皮球锻炼宝宝的眼、手、脚协调能力,玩积木锻炼宝宝的创造力,玩插片锻炼宝宝的动手、动脑能力。这些能力都有利于今后的知识学习。
5.完全照书本养孩子
许多年轻父母多数以书为标准喂养孩子,有的过分认真地执行书本上的要求,认为这样才是科学的。比如书上说8个月会爬、1岁半会串珠子,如果自家的宝宝不会,就异常着急,以为是宝宝的智力发育有问题。其实,书本上的知识和要求不一定与孩子的实际情况相符。有的可能说话早些,有的可能走路早些,每个宝宝的成长路线都是不一样的。
正确做法:
把书作为参考,一旦觉得宝宝与书上说的哪点不一样时,不要着急,综合考虑宝宝的发展,比如不会爬是不是因为穿得多啦,不会说话是不是因为没给他说话的机会。
6.以孩子为中心
有些父母在吃饭时,有好吃的要先给宝宝,宝宝要爱吃哪样,父母就不能动。这样一来,宝宝觉得只有这样才是正确的,如果哪天父母吃了他爱吃的东西,他会哭闹,而且宝宝会在与小朋友的交往中,也会以自我为中心,认为只有自己重要。这样的宝宝会变得不懂分享,不懂爱。
正确做法:
把宝宝看成是家庭成员之一,吃东西时,无论父母爱吃与否,也要让宝宝分给每人一份,让宝宝学会分享,懂得关爱。
7.满足孩子的所有愿望
宝宝想要某个玩具,想吃麦当劳,父母一定要满足他吗?不一定。无节制地满足孩子的要求,会让宝宝觉得一切太顺利,而太容易获得的东西人往往不珍惜,而且从中获得的乐趣也没了。
正确做法:
宝宝想要买某个玩具,可以对他说,假如坚持一周都去幼儿园,妈妈就买给你。要是宝宝想吃麦当劳,可以告诉他生日的时候在这里开生日PARTY。这样让宝宝有一种期待,有一种追求的愿望。父母要注意一定要实现自己的承诺,不能骗宝宝。
8.父母替宝宝道歉
二三岁的宝宝一起玩时,宝宝把别人打哭,这时有些父母会挺身而出,替宝宝道歉。这样一来,宝宝认识不到自己的错误,而且也没觉得这样有什么不好。他长大后不会自己承担责任。
正确做法:
做错的事情,父母要及时纠正宝宝,因为宝宝不知道哪样做是正确的,哪样做是错误的,正误都需要父母指引。告诉宝宝打人是不对的,要向人道歉,让他自己承担后果,这样才能让他记住,明白对与错。
9.与出生不久的宝宝说话没必要
父母是孩子学习语言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语言发展有深刻影响。婴儿听觉研究专家发现,婴儿脑内的“听觉地图”大概到1岁左右完成,在此期间,给零岁婴儿输送越多的有意义的声音,越能促进婴儿脑内主管听觉的神经元的敏感性。另外,还有研究表明,婴儿获得的词汇量的多少,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母亲对婴儿说话的数量。
正确做法:
当给宝宝穿衣服时,当给宝宝喂奶、换尿布时,要和宝宝说话,告诉他:“妈妈在给你换衣服,凉不凉啊?伸伸小胳膊、抬起头”等等。也就是说尽可能地与孩子多说话,这是发展孩子的语言能力所必不可少的。当到了一定时候宝宝的语言会突然爆发,于是很多话都会说了。
10.你唱红脸我唱白脸
有些父母总是在教育宝宝上不能达成一致,因此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常有分歧。总是出现妈妈惩罚孩子,爸爸替他说情;或者爸爸对孩子发火,妈妈为孩子辩护。有的父母因为教育宝宝的问题,还会互相指责,长此以往,孩子对父母不尊重,并且孩子产生投机心理,谁护着他就找谁。
正确做法:
作为夫妻双方,在教育宝宝上要一致,私下多沟通,不要当着宝宝的面争吵。当一个人教育宝宝时,即使说的不对,另一方也不要当着宝宝的面指责。
11.父母的冲突不会影响婴儿
大多数爸爸妈妈都知道,夫妻当着学龄期孩子的面吵架是一件令孩子紧张的事。但他们中的许多人并不知道,当着初生婴儿或尚不会说话的婴儿争吵,也会影响到婴幼儿的思想或情绪。
心理学家在研究中发现,当家庭中父母冲突升级时,8个月至2岁间的孩子都会变得非常着急,并懂得要努力去阻止父母间的冲突。2岁以上的孩子,在目睹父母之间或陌生人之间的吵架场面后,会很快地在与同伴的交往中模仿大人气势汹汹地说话和争斗,行为举止变得非常粗野。由此可见,父母应尽量避免在任何年龄的孩子面前争吵。
正确做法:
当在宝宝面前时,父母要学会克制自己的情绪。如果觉得克制不住,索性走出家门,当情绪平静了再回来。不要当着宝宝的面大吵大闹。
12.物质奖励
奖励孩子本质上并不是坏事,但是,你必须明智地去选择何时何地用何种奖励。如果孩子做什么事都期望获得物质奖励,那么没有得到物质奖励的时候,孩子就会变得灰心丧气,他们甚至会认为没有物质奖励的事情不值得去做。物质刺激的确能对幼儿的行为产生巨大的影响,使孩子有高度的积极性,可是产生的效力却是短暂的。家长只考虑物质刺激给幼儿带来的短期效应,而未考虑给幼儿造成的危害。从长远来看,这种手段注定会产生不良的影响。当幼儿受到多次物质刺激后,就会变得越来越依赖于物质刺激,甚至做一点普通的事也是如此。因此,家长应当慎用物质刺激,而多用精神鼓励的方法,给幼儿以精神上的激励。
正确做法:
当宝宝能按时起床,自己穿衣服时,父母要及时表扬,夸他:“你真棒!”或是亲一亲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