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勇敢的童话故事
2020-08-04 让孩子勇敢的童话故事 科学让孩子做好入学准备 如何让孩子做好入学准备三招让孩子不再受欺负。
有位妈妈说,她三岁的儿子文文只要一见到小朋友就很兴奋,跟着跑跑跳跳,很开心。但只要发生冲突,他往往就是受伤的那一个,因为他不会动手,即使被打了,也只是哭,一副不知所措的样子。“看到儿子的窝囊样,我就生气,他咋就这么笨呢?”这位妈妈对孩子的“懦弱”很不满。
孩子间的“战争”并不像我们成年人想象得那么严重,可能根本无关欺负与被欺负。学龄前的孩子正处在以自我为中心的时期,不懂得分享、合作,争抢玩具是常有的事。此外,孩子的语言发展滞后,不能用语言正确处理与小朋友的问题,也易发生咬人、打人、抓人的现象。还有的小朋友,打人是向对方表示友好的方法,只是他不懂得轻重,弄疼了小朋友,由此引发战争。
很多家长看不得自己的孩子吃一点亏,当孩子发生冲突了,尤其是遭遇“暴力”吃亏时,便冲上去介入孩子的纠纷,或者教导自己的孩子以牙还牙。这些做法不甚妥当,作为家长,我们该如何面对孩子的冲突呢?
首先,接纳孩子的情绪。
如果孩子被打了,他是被伤害的一方,身体上的伤害及精神上的恐惧,让他来到父母身边寻求慰藉和帮助,而这时父母的一顿斥责则会让孩子不安的情绪雪上加霜。所以,此时家长要充分接纳孩子的情绪,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
其次,了解原因。
和孩子进行沟通,了解孩子出现这样的问题的原因。上面提到的文文主要是平时和小伙伴交往过少,遇到同伴交往中的一些问题就不知道怎么处理,不知道去争取自己的利益。这时父母需要做的,是为孩子提供更多的同伴交往机会。
再次,引导孩子摸索出自己解决的办法。
比如孩子被别的孩子压在身下,如果只是把孩子拉开,让孩子避开了同伴交往的冲突是不够的,接下来父母需要问孩子:“这次妈妈在身边,可以帮你把小朋友拉开,下次再遇到这种情况,而妈妈又不在你身边,你该怎么办?”让孩子逐渐找到合适的方法。
同伴交往是孩子们分享知识经验、树立积极情感、学会自我调控和人际交往的必经之路。发生争执的过程,也是孩子们在经历、尝试、体验人际交往,孩子会通过这些逐渐学会处理自己的事情,而且更可能会以一种友好与合作的方式来解决冲突,也更利于孩子的发展。家长应该给孩子一个独立自主的空间与机会,让孩子独立去面对问题并逐步学会自己解决问题。
精选阅读
宝宝受欺负家长要理智
提问:我的孩子在幼儿园总挨别人欺负,我教育孩子与其他小朋友相处要懂得谦让,但是其他小朋友先欺负你时,你也要学会反击。但孩子就是不会,总被其他小朋友欺负,怎么办呢?
回应:孩子在幼儿园发生“冲突”是再正常不过的现象了,作为父母既不希望看到自己的孩子受到欺负,也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一个不懂得谦让,睚眦必报的刺头。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在这两种状况之间取得平衡,做到既不欺负别人也不被别人欺负。
可是很多父母发现让孩子取得这样的平衡真是难上加难,说了很多道理,费了很多心,可就是收效甚微。这里需要澄清的是,幼儿的交往能力一般情况下 不可能通过外界的说教而起效,如孩子对其他孩子动粗,这时父母一大堆“谦让美德”的说教对孩子而言几乎无效;反过来对孩子大打出手,让孩子记住这个教训的 “棍棒教育”也只能让孩子的“暴力倾向”更甚。孩子的成长必须通过孩子亲身体验才能获得经验,才能有所长进。对幼儿而言较好的方法就是自然后果法,也就是 因为你的粗鲁和霸道,很多孩子都不愿意和你玩,这对孩子的刺激和“教育意义”远大于上述两种。
再来看看孩子总是被别人欺负的状况。首先,从意识上,父母不要轻易地把孩子之间的“冲突”定义为欺负,在幼儿阶段,这种有意识的欺负并非常态。 更多情况下都是孩子们表达自身情绪的方式,只是这样的表达方式不太恰当,需要成人的引导而已。当孩子受到这种“欺负”时,首先要平复受到“攻击”孩子的情 绪,告诉他对方只是想要表达友好;其次要把两个孩子拢在一起,告诉发起“攻击者”如何表达喜欢;最后要让两个孩子在友好的气氛中再一次进入游戏状态。
当然,家长可能觉得有些孩子不是表达友好的无意犯过,而就是具有攻击性。那么当孩子向自己告状或者诉苦时,父母该怎么办?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我 也不建议父母代替孩子去处理问题,更不主张父母拿别人的孩子“出气”。因为,那是幼儿世界的冲突,他们有自己的认知方式和处理方式。我始终建议父母在教育 孩子的过程中更多地扮演协助者、支持者和引导者的角色。
如当孩子哭哭啼啼地来找你,告诉你某个孩子总是欺负他,一般情况下,父母会吐口而出:“他为什么打你啊?”这可能不是最好的方法。建议先把孩子 拢在自己的怀中,理解同情他的遭遇,并尝试着帮他表达清楚自己的情感体验:“是不是很委屈?是不是很疼?”其次,等孩子的情绪平复了,父母可以尝试着让孩 子慢慢建立起事情的因果联系和积极应对问题的能力。
父母尽量克制自己表达所谓“正确的做法”的欲望。鼓励孩子去尝试他所设想的方法,然后进一步探讨。
如何对待在幼儿园受欺负的孩子
假期的余热还没有完全褪去,新的学期即将来到,不少的同学都会去收心来为新学期做好准备,入学准备做好了可以提高孩子的学习积极性,你知道有哪些相关的入学准备小知识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如何对待在幼儿园受欺负的孩子》,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键词:幼儿园孩子每天下班后,团团妈妈都急急忙忙往回赶,好在幼儿园放学时能按时接团团。今天,她满心欢喜地赶到幼儿园,可一见到团团,突然发现团团粉红的小脸上多了一道红色的抓痕,团团妈妈心里真不是滋味。幼儿园老师马上向团团妈妈解释了情况。原来,班上那个长得非常结实的小男孩和团团一起玩,玩着玩着就为一个玩具争了起来,老师赶紧跑来劝阻,可小男孩的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抓到了团团的小脸上,一道红红的血印出来了。在幼儿园中,小宝宝间免不了闹矛盾,出现咬伤、抓伤的情况,这是由于宝宝年龄及心理特点造成的。宝宝们学会分享、合作、规则意识大概要花上几年的时间,到了幼儿园大班,小宝宝们才初步懂得谦让。但由于现在的宝宝一般入园年龄较小,自制力比较差,宝宝并不能有效控制自己的情绪,家长看到自家宝宝受了委屈,心中肯定不舒服,那家长又该如何对待这种意外情况呢?
家长VS老师
Do
首先,老师在发现情况后,要在家长接幼儿时,和家长交代清楚事情原委。无论是何种原因造成的皮肤外伤,老师都要向家长道歉。老师诚恳的态度,会缓解家长和老师间的隔阂。
如果宝宝在幼儿园经常出现被抓伤的情况,这时家长就该引起重视了,是因为师生比例不合适?还是因为带班老师不负责任?分析一下原因后,可以将情况反映给园长,必要时为宝宝转园。
Don’t
家长也应该认识到,大多数老师是称职的,是值得家长信赖的。因此对老师不能过分挑剔,不能一味指责老师的过失 ,尤其是不能当着宝宝的面指责老师。
孩子在幼儿园受欺负后的处理方法
幼儿园是孩子学习的乐园,也是小朋友们共同成长的大集体。在集体学习生活中,矛盾与磨擦难免会时有发生,一些小朋友被欺负或欺负别人的现象自然也时有发生。
在常人眼里,幼儿间的冲突是很稀松平常的小事。但在家长眼里,看到自己的孩子受人欺负总是滋味不好受的。更为重要的是,教育幼儿在被他人欺负时的一些应对之策可能直接影响幼儿的心智成长与性格培养。
近日羊城晚报上刊文称,“幼儿园孩子被小朋友打了咋办?专家鼓励‘干一架’”,这种观点在好育园论坛上引起了共鸣。一些家长表示,应该培养孩子强硬的性格,要教育他们当遇到别的孩子欺负时要强硬反击。另一些家长则认为,不能“以暴制暴”,要让孩子拥有一颗善良的心和友善的性格。
对此,幼教专家认为,总结日常幼儿园教学实践,幼儿在幼儿园受欺负不能一味强调强硬反击或者一味忍让,要分析内在原因,注重正规的教育及灵活多变的处理方式的相互结合,专家建议:
其一,当孩子被别的孩子“欺负”时,家长切莫头脑发热一时冲动,一定要了解其中的缘由后再确定应对之策。
孩子受欺负,可能原因在于别的孩子太霸道,也可能是因为孩子惹恼了别的孩子,找清事因,分析出根本的解决之道。
如果是因为别的孩子太霸道,可以按羊城晚报上的专家所言,让孩子学会“打架”,如果是因为自己的孩子太调皮了,则要从自身找找原因,做好自己孩子的教育工作。
其二,当孩子在幼儿园受“欺负”时,一定要注意与老师的沟通,重视老师的日常教育。
家园共育永远是幼儿成长的中心点,要首先及时将有关情况向老师反映,让老师做好日常的教育工作。当老师的教育效果未尽如人意时,则可教育孩子用坚强有力的回击来应对这些“成长的烦恼”。
其三,需要认识到,过于的忍让只会让孩子越来越怯懦。
当孩子在遇到别人欺负时,一味强调忍让,会让孩子觉得自己的父母无法保护自己,会让孩子滋生怯懦的心理,遇事会一味的退让,无法塑造坚强的性格。因而,建议父母不要过多强调“忍让式”的教育,现代社会充满竞争,最需要坚强的性格。
其四,在教育孩子以“强硬反击”无理的“欺负”时,要注意适度适量。
不能太过份,以免让孩子滋生暴力的性格倾向。适当的强硬反击一般会让不讲道理的孩子退而却步,但过份的强调强硬,则会起到适得其反的作用。
其五,需要强调的是,应对此事的教育核心是“我不被人欺负,但也不能欺负别人”。
在教育孩子应对此类事件时,家长一定要注重灌输这样一种理念,即孩子不能被人欺负,但也不能仗势欺负别的孩子,如果教育过线,最终吃亏的还是自己的孩子。
孩子被欺负了怎么办?
小朋友们在一起玩儿,难免会发生争执,你打我一下,我打你一下在所难免。到了幼儿园也是,总会有一些小朋友会回家跟爸妈说“我被欺负了”,面对这种情况,家长难免担心,宝宝会不会以后懦弱胆小?会不会造成人身伤害?那么宝宝被欺负了,家长应该怎么办?
一、什么样的孩子容易被欺负心理专家说,与众不同、处于弱势的孩子更容易被欺负,比如转学生、成绩差又不受欢迎的孩子。外貌与其他孩子不一样的容易被欺负——比如身形如女孩的瘦小男孩。老师不喜欢的孩子更容易被欺负。被欺负的孩子通常有高神经质、内向、自卑和自尊水平低的特征。
二、孩子被欺负了怎么办1.谦让不是懦弱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教育孩子懂得谦让是对的,但让孩子违背自己的意愿、忽略自己的感受一味地忍让,这不是谦让啊。当孩子已经无法忍让大声地表达出自己内心的需求时:“他打我,我就打他!”我们就要蹲下来跟他好好的沟通了,沟通他的感受、想法还有他的情绪,是生气还是委屈。沟通的目的就是让孩子知道谦让并不等于忍让。
2.培养孩子自信的品质不自信的孩子做事情会缩手缩脚,在同龄人中被欺负的几率也就更高。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的自信心,以及增强孩子体质,培养宝宝与人交往的能力,这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不妨尝试让孩子和能力相当的孩子玩耍。
3.站在孩子的角度感同身受用心感受孩子的被打以后的心情和感受,并积极地回应你听到他表达不满情绪时的感受,在孩子被打以后,不要冲动的替孩子做任何决定,不妨先静下来听听孩子是怎么想的。
4.让孩子自己解决小孩子是不是被人欺负了,要由小孩子自己说了算。本来孩子没觉得被欺负,家长觉得了,孩子也就觉得自己被欺负了。孩子之间的很多锚段,是孩子不懂用语言进行交涉、社交技巧不完善造成的,并非故意。
小孩子之间很少有故意的欺负,真正的欺负行为多存在于中小学中。孩子之间的事情应该由孩子们自己解决,家长参与进去对孩子的成长不好,而且小朋友们也很难服气,问题反而无法解决。孩子应该勇敢、自信,学会正确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想法,这样才不会被欺负。
5.引导孩子说出内心需求在倾听完孩子的倾诉后,要引导孩子说出此时他的内心需求,让孩子自己说出来,他是打算忍受,还是打算还手。尤其是在孩子生气和委屈时需要引导,不在乎和无所谓就不需要了。如:“宝宝怎么了,委屈了?生气吗?来妈妈看看”等等。
6.和孩子共同探讨解决办法在孩子说出来自己的想法后,你可以和孩子一起探讨接下来的解决方法。如:“我亲爱的儿子怎么了?告诉妈妈,我的宝贝是很生气吗?。。。感觉受委屈了?那现在宝贝想怎么办呢?需要妈妈做些什么呢?”
孩子被欺负了怎么办
孩子在外面和同伴们玩耍难免有产生摩擦,甚至被欺负的时候,作为家长,该如何帮孩子应对这样的困扰呢?
中日友好医院心理咨询门诊副主任医师王彦玲表示,欺负并不仅仅是打人,还包括各种身体和精神上的侵犯。对于幼儿园的孩子来说,最常见的欺负就是打人、抢玩具、不让别人一起玩游戏、取笑、骂人、嘲笑人等。
专家表示,常欺负别人的孩子,有些有比较强的控制欲,通过欺负别人得到心理上的满足;而有些则是因为自己曾受欺负或常受欺负,欺负别人是一种报复或发泄;还有些孩子只是参与或追随别人欺负他人,以使自己归入强势的一方,或避免受强势一方欺负。常受欺负的孩子往往会陷入伤心、愤怒和屈辱中,并感到自己软弱、无助、渺小,自信心受到打击。而欺负别人的孩子往往也很孤单,因为别人会躲避和疏远他。王彦玲表示,欺负行为无论对受欺负方还是欺负一方的健康成长都是不利的。
那么,家长该怎样帮助孩子呢?专家表示,首先要发现关注孩子的日常行为,一旦孩子的行为发现异常,比如,平时开朗的孩子突然变得沉默不语、易怒和不安、常哭泣,可能会抱怨头痛、腹痛和恶心,甚至拒绝上学。那么,父母应该主动找孩子谈话,询问孩子在学校是不是遇到了压力很大的事?如果孩子不回答,问题可以更具体一点,避免问太多、太抽象的问题,否则可能造成孩子永远闭嘴不谈的反效果。如果孩子当下还没准备好告诉你,结束谈话前要告诉孩子,“爸爸、妈妈随时都在,我们会认真倾听。”这样可以预留下次谈话的空间。
在了解真实情况的同时,家长消除孩子的不良感受很重要。有些父母骂受欺负的孩子“没用”、“胆小”,这样非但不能让孩子变得坚强,反而会让他更沮丧、无助。同时,教孩子反抗暴力、保护自己,不让施暴者得逞,可以减少受欺负的现象发生。比如:教孩子大声对施暴者喊“不许欺负人”,推开他,抓住他的手制止他打人;受到嘲笑、辱骂时不要退缩、哭泣,而要大声抗议,或不予理睬、平静地走开,或用幽默的方式反击对方。
专家强调,面对问题,家长要努力营造良好的亲子关系。当孩子遇到问题的时候,最好能和家长有充分的沟通。平时父母也要帮助孩子发展人际交往能力,鼓励他结交朋友。当孩子有了自己的好朋友和朋友圈子,他受欺负的几率会减少,心态也会更积极和健康。
孩子说话口齿不清,担心上幼儿园被欺负
时间过得真快呀,我们将要迎来新的学期,学生大多数的都会去调整心态为自己做好入学准备,做好入学准备可以让我们在开学时不会慌乱,你看过哪些关于入学准备的资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孩子说话口齿不清,担心上幼儿园被欺负》,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引言:和宝宝一起玩的一个小朋友名叫乐乐,比宝宝大三个月吧。乐乐说话口齿不清,乐乐妈妈想明年把他送幼儿园,可是又担心他说话不清楚,老师听不懂,会被小朋友们嘲笑和欺负。不知是不是“绊舌”,那我们下面就来了解一下如何辨别“绊舌”吧。
究竟什么是绊舌?家长应该如何判断?对此,口腔科专家指出,绊舌在医学上叫舌系带过短。而舌系带是一种结缔组织,附着于舌腹中后部。张开口对镜子看,会看到舌下正中与口底之间那条纵行的系带,那就是舌系带。它对吐字发音和吞咽具有重要作用。
正常的舌系带能使舌头灵活伸出口外,并能舔到人中穴位处或上卷舔上前牙。如果舌系带过短,舌尖不能上卷,或者前伸时舌尖部形成沟状或呈W形,将直接影响到孩子的口腔活动,因此,孩子发舌腭音和卷舌音(如:l、r、s、z)受限,造成孩子说话不清。
舌系带过短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一是薄膜型,它是由双层黏膜折叠而成的,几乎无粘膜下结缔组织,呈半透明状,这种类型的舌系带过短舌头运动可能稍受限制,但不一定会影响孩子的发音,可以不用进行手术治疗;另一种类型是粗厚型的,即舌系带粗大、肥厚,中间结缔组织较多,舌头和口腔底部几乎粘连,这种类型的舌系带过短通常会影响到孩子以后的发音,这种就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在过去,孩子只要出生都会“剪绊舌”,但这其实是错误的。首先,孩子刚出生口底发育不完全,有些孩子“剪绊舌”后,虽是小手术,但也需要进行麻药、缝针等,孩子太小承受能力较差。而过去新生儿“剪绊舌”,并不会缝针,随着孩子年龄增长口底发育,伤口处粘愈合,绊舌反而会变得严重。而孩子2-3岁口腔发育逐渐成型,是最佳手术治疗时间。
因此,家长可以从孩子的发音和舌头是否能伸出来辨别孩子是否属于绊舌。而不是单从孩子的发音上来看,加上孩子学说话口齿不清属于正常情况。如果孩子两种情况都符合,应该尽早到医院就诊。
中国幼儿小编总结:孩子口吃不清会影响他的社交能力,也会让宝宝变得自卑,没有自信。对于这种情况,家长须及时去医院治疗,不要耽误了孩子,留下遗憾。如果不需要手术的,家长就要多陪孩子加强语言锻炼,努力让孩子改正过来。
学了这5招,防止宝宝幼儿园被欺负
时光在不经意中流逝,我们又将迎来一个新的学年,同学们在回学校之前都需要做好入学准备,入学准备做好了可以提高孩子的学习积极性,你有看过哪些关于入学准备的文章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学了这5招,防止宝宝幼儿园被欺负”,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宝宝入园之后,妈妈一定有很多担心吧?
其中最担心的一点,就是怕宝宝适应不了群体生活、不懂怎么和小伙伴相处。
有的妈妈会担心:“我家宝宝被人拿走了玩具只会原地大哭,万一被人欺负了怎么办?”有的妈妈担心:“我家宝宝不懂得怎么和别人沟通,想要什么总是直接去抢,小朋友都不和他玩怎么办?”
像妈妈们担心的一样,这些场景在宝宝刚入园的时候,还真挺常见——
镜头一:
冬冬正在和小熊过家家,忽然润润跑过来一把把小熊抢走了。冬冬眼泪在眼眶里打转,却不知道如何是好。
镜头二:
豆豆和悠悠都想玩小火车,为了让豆豆撒手,悠悠一把抓向了豆豆的脸,豆豆哭了起来……
镜头三:
童童玩电子琴,京京也很想玩,可不知道该怎么办。童童问他:“你也想玩吗?”京京点点头,童童说:“那我们轮流玩吧!”两个小朋友轮流玩的很开心。
“受气包”冬冬不敢为自己争取,很容易成为被欺负的对象;豆豆虽然有了维护自己的意识,却没有合适的方法;只会硬抢豆豆和悠悠都不懂怎么和别人沟通,如果碰到比自己还强大的,他们就只能吃亏了;京京已经有了一定的交往常识,知道不能直接拿,但还不能很好地表达自己的意愿;童童则是比较善于交往的宝宝,提出了轮流的方法,
这三个镜头里,妈妈是不是都看到了自家宝宝的影子,也都很喜欢那个有办法的童童?不难看出,如果宝宝懂得交往的方法、知道怎么解决问题,那么到了幼儿园就能避免很多冲突和矛盾。
那么宝妈们就要问了,怎么培养宝宝的交往能力呢?还有些宝妈说:感觉宝宝平时在小区里跟别的小朋友玩的还可以啊,为什么去了幼儿园还是不适应?
其实小区里一群宝宝看上去是在一起玩,但是他们并没有近距离、深入的接触,而且小区环境是变化的,宝宝随时会转移兴趣。
所以,数量不等于质量,如果没有深交,等于没有。
到底该怎么做?下面就给大家提供几个小妙招。
第一招
找个好朋友家里玩!
作为培养交往能力的第一步,我们要帮助宝宝找一个性情相似的小伙伴,这样两个人才能玩起来。如果性情相差太大,宝宝们一上来就充满冲突,很难玩到一起。
选好小伙伴以后,可以带宝宝到他家去做客,或者请他到家中来玩。
一来,交往的对象很明确;二来,交往的时间有保障;第三,宝贝们的互动有各种玩具、食品支持,也会交往得很深入。
搭积木、小火车、扮家家,这些都是2-3岁宝宝非常喜欢的,也可以两三个人一起玩的。入园前和小伙伴多玩几次,宝宝会产生愉快的交往体验,有助于他进入幼儿园之后的同伴交往。
第二招
交往“金句”记心头
2-3岁宝宝的思维具有直觉行动性,不会先想“我该怎么做才能和他一起玩”,第一反应总是“我也要玩”,于是就直接上去拿。
所以帮助宝宝做交往准备就很重要,比如:“可以一起玩吗”、“给我玩一下好吗”。
简单的礼貌用语会让宝宝得到更多的认可,比如“谢谢!”、“请”等等。
爸爸妈妈还要提醒宝宝,和别人讲话时候要看着别人眼睛、不是盯着想要的东西,才有礼貌哦!
第三招
大声说出我不要!
最让妈妈担心的,还是怕宝宝被欺负吧?这就要求爸爸妈妈在日常教会宝宝勇敢说“不”。
只有日常多交流、多讨论,宝宝才会知道遇到问题应该怎么做,克服胆怯的心理。
我们可以告诉宝宝:如果别人争抢你的东西,可以说“请你等一等,我一会儿再给你玩”;遇到比较霸道的孩子,还可以教宝宝大声说:“你不要抢”,鼓励他不要害怕。
事实证明,在幼儿园里越是不敢胆小的宝宝,越容易成为欺负的对象;敢于大声说出来“不可以、不行”的孩子,更容易在小伙伴中建立自己的地位。
第四招
巧用绘本,学到好方法
绘本可以通过优美的画面、温情的故事,让宝宝感受到和朋友相处是很愉快、也很有趣的事。
交往题材的绘本有很多,在“40天入园准备计划”中,我们经过精心挑选,推荐了《我好担心》这个绘本,这本书非常符合即将入园的宝宝心理。
绘本中的小莉对上幼儿园充满各种担心,没想到进入幼儿园遇到了同样胆小、害羞的另一个小朋友,结果两个人慢慢地成为了好朋友。这个故事能缓解宝宝对交往的担心,宝宝也会期待和寻找自己的好朋友。入园后,他就懂得怎么借鉴书中两个小伙伴相处和游戏的方法,慢慢找到玩得来的好朋友。
第五招
管住手,张开口
这一招是针对平时比较大胆,动作比语言发展要快的宝宝,比如前面我们提到的抢玩具的豆豆和悠悠。
发生争抢的宝宝内心是受伤的,因为他会觉得我没有什么错啊!
所以,第一步,接受他的情绪,让他知道你懂他。比如“妈妈知道你很想玩那个玩具,对吗?但是别人不给,你很着急也很生气”;第二步,等宝宝情绪平复一下之后,启发他换位思考,给予宝宝初步的移情能力:“如果别人也来拿你的玩具,什么都不说,你有什么感觉?”第三步,重申交往的策略和方法:“如果想要别人的东西,我们可以说什么?如果别人想玩你的东西,你可以说什么?”通过对问题的讨论,逐步加深宝宝对交往策略的认识,帮助宝宝管住手、张开口。
此外,如果宝宝已经表现出了攻击性,爸爸妈妈就要反思下家庭教育中的方法咯——比如,你是否经常跟宝宝说“别人打你,你也打回去”、“这个桌子不好,碰到我们了,打它!”
再如有些家长信奉“不打改不了”的育儿观念;或者家庭成员之间平时总是吵吵嚷嚷、推推搡搡,这些都会成为宝宝模仿的对象。
只有改变家庭中人际交往的氛围,才能给宝宝树立一个好榜样。否则宝宝入园后,会因为不懂适宜的表达,交往屡屡受挫,宝宝也会非常伤心和难过,所以爸爸妈妈千万不要以为宝宝没吃亏就万事大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