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人也是人,但他们比较担心如何喂饱孩子,而不是为孩子买书。书籍对衣食无忧的人而言是必需品,但对那些不知道下一餐在哪里的人却是奢侈品。来自低收入家庭的孩子接触到书本的机会最少。

一项正在进行中的对全美22000名幼儿园儿童所做的调查发现,高中学历的父母仅有37%在家中拥有50本以上的书,而大学学历的父母有71%拥有50本以上的书。最终的结果也反映在近半个世纪以来的年度学力测验成绩上,即父母学历越高,其子女的测验成绩也越高。

来自以色列的研究报告指出,出版物的大环境会对5岁以下孩子的可接触书籍及识字量有立竿见影的影响──这使能多接触书本的孩子在起步时便大幅度领先于其他的孩子。这一点是那些经历高等考试的人们至今都还未能理解的。

一项对以色列34所学校的102名幼儿园儿童所做的调查显示出了同样的结果。51名来自富裕家庭的孩子在家中平均拥有54本书,而在学校表现不佳的孩子平均只有4.6本书,而且这部分孩子中竟有61%连一本书都没有。

显然,印刷品的缺乏会影响孩子接触印刷语言的频率。94%富裕家庭的孩子每天都有人给他们读书(其中45%的孩子每天听故事时间超过30分钟),而60.8%的学力测验分数低的孩子则完全没有阅读或朗读的机会。

出版物的大环境也关系到孩子几岁开始接触到印刷品。以色列的调查显示,49%的富裕家庭中,孩子在2岁以前便会定期听到书本朗读,而低收入家庭的孩子在4岁以前大部分都没有这个机会(4岁时也才15.7%)。

因为童书中词汇的丰富性与复杂性(每千字中有30个生僻字)比亲子间的对话高出3倍以上(每千字中有10个生僻字),2到3年的提前起步,使富裕家庭的孩子在刚入学时拥有极大的优势。

除非富裕孩子的阅读环境发生极大变化,否则期望低收入家庭的孩子仅仅依靠学校学习(每年上课时数900小时,而在家的时间为7500小时),或者是每年120个小时的暑假课程,便能补回差距,是不切实际的。

如果自己有能力帮助那些贫穷孩子,就把家里自己读过的书拿给那些因贫穷而没有书读的孩子们吧。

扩展阅读

宝宝爱撕书、咬书是怎么回事?


1岁左右的宝宝会伸手拿书了,也能像大人一样坐正看书,有的宝宝会自如地翻书,还有的宝宝甚至能聚精会神地看书中的图画,爸爸妈妈欣喜不已,给宝宝买了好写书,准备让宝宝看,结果宝宝却又不那么爱看了,不是对着书本拍打,就是把输往嘴里塞,甚至用力地咬或用手撕,这到底是怎么了?

宝宝咬书是口唇期的正常表现

孩子爱吃书是因为正值口唇期,通过嘴来认识事物,将看得到并能够拿得到的东西放到嘴里撕咬,这是1岁宝宝在发育过程中所需的必要感官刺激。大人要顺其自然,不必禁止,还要调整好心态:这一时期拿书给孩子,不应注重于看,而是让他自己去探索、体验,还要注意书的清洁。

宝宝撕书,体会的是乐趣

宝宝还意识不到撕书所造成的后果,他只是觉着好玩,那一声“撕拉”可以带给他无穷的乐趣:

1、声音真奇妙,宝宝对周围的声音很好奇,把书撕成两半时,“撕拉”一声,宝宝会觉得很刺激,他会一而再再而三地想要再来一次。

2、抓握真满足,宝宝的手部动作发展了,他需要运动来满足自己对身体的自信,抓住书的一角,翻开书页,然后用力一撕,小手定会觉得很满足,书的触感也能让宝宝感到新奇。

3、形状真好玩,将书页撕碎后,会有各种各样的形状,宝宝的好奇心和探索与得到极大激发,每一次撕书的动作都能给他带来不一样的惊喜。

给宝宝备点可撕的书

宝宝爱撕书是正常的,如果你觉得自己的宝宝太爱撕书,这也是正常的,这么小的孩子,还看不太懂书中的内容,以为宝宝应该看书而不是撕书的想法是不成立的,如果宝宝迷恋撕书,大人不妨帮他一把,给他多准备一些撕了也不可惜的书。

生活中,总能收集到各式各样的广告宣传单,这些纸张纸质很薄,色彩丰富,没有重复阅读的价值,可以积攒一些供宝宝撕;一些收藏价值底的过期杂志也是撕书的好选择,尤其是色彩鲜艳、图片精美的杂志,而且纸质略厚,能增加宝宝的挑战性;此外,也可以给宝宝一本布书,没有了“撕拉”一下的声音,宝宝会去探索这是为什么。

平时,爸爸妈妈要将宝宝的书分成两类:看的书和玩的书,一些有价值的书要放在固定的位置,渐渐地宝宝会学会分类,并明白珍惜书籍。

莫养成骄纵奢侈的孩子


每个人都有一定的理想,这种理想决定着他的努力和判断的方向。在这个意义上,我从来不把安逸和快乐看作是生活目的本身——这种伦理基础,我叫它猪栏式的理想。能照亮我的道路,并且不断地给我新的勇气去愉快地正视生活的理想,是善、美和真。——爱因斯坦

对于儿童而言,其意志、人格都还处于不健全的阶段,因此很难对自己的行为做出约束。因此,在这种条件之下,家长滥施物质鼓励,无疑意味着对儿童的放纵。

美国心理学家曾经进行过一个试验,旨在于帮助人们了解儿童的自制能力。

在这个试验中,研究人员将几个孩子留在一个放有巧克力的房间,叮嘱孩子不要吃桌上的巧克力,出去后可获得奖励。

在半个小时的观察中,只有一个孩子没有吃桌上的巧克力。出来之后研究人员开始对孩子进行心理辅导:告诉他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就无权享用。而在反复进行三四次试验之后,所有孩子才都产生了免疫力。

从这个试验中我们可以看出,孩子自制力的建设需要反复进行才能有效果。对孩子欲望的控制,也要在平时完成。

然而,在中国的家庭生活中,由于物质刺激现象的普遍存在,使得孩子高消费的现象普遍存在,孩子的奢侈化已经有目共睹。

我们看到,在各大商场的儿童专柜中,百元的文具盒、数百元的服装、千元的书包、数千元的手机、近万元的玩具车比比皆是,而这些商品却并非有价无市的摆设。每当期末考试结束、或是新学期开学之前,以及六一节、春节这样的时段,总是会有大批家长带着孩子来此大肆消费,而在这样的消费浪潮中,一股“夸富”的风气正在孩子之中蔓延开来。

在当今中国社会中,对于金钱等外在物质有着强烈的社会价值感与满足感,对于心理机制比较健全的成年人而言,对此有着一定程度的抵抗力。然而,当这种感觉被孩子直接嫁接的时候,就意味着一个恶劣的开端。

对于孩子而言,当他们在衣服、玩具、玩乐等物质攀比中获得认同和尊重时,一种自以为是、傲慢不羁的性格就已经播下了种子。

孩子的心灵,就如同一张朴素的白纸,对于他们而言,其思维特点是完全以自我为中心的,从自我感受中出发,来认识这个世界,感受周围环境,以及学习满足自我需求的手段。在他们的字典中,根本不存在“奢侈”、“节俭”这样的概念,更不知道奢侈与节俭对于一个人的意义何在。

当孩子在一次次的物质刺激中成长起来的时候,养成大手大脚、挥霍浪费的坏习气也就在所难免了,而最终造成的后果必然是毫不吝惜财产,缺乏艰苦朴素的精神,更不具备抵御经济困顿的能力。

我们已经看到,时下社会中出现的“月光族”、“啃老族”,正是出生在80年代的那一批孩子。由于近20年来我国家庭物质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使得他们自由生长的环境中缺乏足够的艰苦教育,相反,物质刺激的肇始,正是由这一代开始。

俗话说:越坐越懒,越吃越馋,越玩越散。正是基于这样的原因,在丰饶物质生活、强大物质刺激下成长起来的一代人,才呈现出“寅吃卯粮”的畸形消费观。追求安逸与物质快乐,成为了这一代人追求的唯一生活目标,当这种个人心态汇集起来的时候,就代表着整个社会的理想迷失,当这种个人行为汇集起来的时候,就意味着全民族的灾难。

幼儿视听品分类大全


依形态分

1、图书、绘本类

首先介绍的是图书、绘本类,这类产品虽然不会发出声音,可是却能借由生动的故事与色彩,启发孩子无穷的想像空间;幼儿图书、绘本的种类也不少,有单纯以色彩见优的绘本,也有兼具游戏功能的玩具书。

2、绘本

可分创作类和读本类。一般来说,创作类的文字较少,以丰富的绘图表达意境,让孩子自由想像。正因如此,此类绘本成人也可收藏,艺术价值颇高。读本类则文字较多,除了故事内容之外,还能在无形中加强孩子的识字能力,但相对地也较局限孩子的想像空间;值得一提的是,创作类童书多半没有特别说明,所以爹妈在挑选时必须多用点心。读本类童书则多半在书的前后会有说明与建议,而且还会注明适合新闻记者的年龄层,相信只要多比较,就能买到合适的读本。

3、立体书

一般的书籍只能以平面的方式来传达内容,然而立体书不一样,有的只要一翻开,书中情境就会自动地呈现在眼前(例如一张立体的桌子,或是主角会动的手),有的在书里设计有材质变化(镶有棉面、塑胶)或特殊设计(可以绑鞋带、扣扣子);所以,立体书的功能除了可能陈述故事外,更可以诱导孩子研究纸张的变化,让孩子对书产生更浓厚的兴趣。

要注意的是,由于大部分的立体书图案部分的纸张比较薄,很容易被孩子撕破,因此比较适合三岁以上的小朋友阅读。

4、洗澡书

洗澡书是可以让孩子一边洗澡、一边看的书,它具有强韧、轻盈、耐久及可泡在水里等特性,能让宝宝安全无虑地撕、啃,借此满足他们的好奇心;而零到两岁婴幼儿的好奇心重,喜欢以撕、啃的动作探索世界,所以很适合为他选本洗澡书。

5、布书

布书即使用布制作的书,它具有耐翻阅、玩耍、撕咬等特性,而且即使玩脏了,只要轻轻松松的用清洗,通风晾干就可以再次使用;其适合对象,还是爱撕、爱啃东西的零到两岁的宝宝。

6、有声书

玩具书除了以上外,还有会发出声音的有声书;这类有声书所发出的声音,多半只是各类响声、动物叫声或一小段音乐而已,适合给小孩子做入门的玩具书。

7、卡带、CD类

有声卡带和CD会伴有辅助的书籍,有些则没有;其内容可分两类。

A、故事类

收录了具有故事性的内容,例如童话故事、历史故事、名人故事、民间故事等等。

B、童谣类

收录了适合孩子念唱的童谣或卡通歌曲,例如两只老虎、小叮当……

8、录影带、光碟类

录影带依其播放的内容,一样可分为故事类和童谣类;其中的童谣类,除了有音乐之外,还可以让孩子亲眼看到动作,具有“带动唱”的效果。

随着电脑的普及,光碟也越来越热门;一般来说,幼儿光碟的内容除上述两种类别外,还有兼具游戏与教育效果的互动类——只要孩子能按下正确答案,就可以过关或得到欢呼。

依内容分

1、经典类

所谓的经典就是具有教育意义、值得珍藏者,其内容又可分为历史类(如中国历史故事、世界历史故事)、艺术类(如古典音乐、名画导读)和科学类(如生物成长、电灯泡的由来)三种;它的集数通常比较多,所以需要有持续性,如果能每天安排一小段时间阅读或聆听这类产品,其成效非常显著。

2、品格、生活教育类

其内容相当贴近孩子的生活,选择时只要依据自己和孩子的需求选择即可;例如若是要帮助孩子认识更多东西,就可以选择科学逻辑认知类;想帮助孩子建立生活常识,可选生活起居常识类;而若是想要孩子能有丰富的想像力,或是希望孩子能改掉一些坏习惯的话,就可以选择故事启发类。

A、生活起居常识类

生活起居常识,即描述生活作息点滴的小故事,让孩子能真实了解生活中“洗澡”“起床”等用词的意义,建立生活常识。

B、科学逻辑认知类

泛指介绍自然界动植物、数学1234、方圆形状等有关自然科学或逻辑推理的童书。

C、故事启发类

运用故事书,可以启发孩子的想像力、创造力、同情心,甚至是建立是非对错的判断能力。

6、歌谣念唱类

包含了童谣、童诗、手指谣和地方歌谣等,假如其编排顺畅上口,就能加强孩子的语言发展和节奏感。

采访撰文:黄丽煌

骄纵和奢侈不适合孩子


每个人都有一定的理想,这种理想决定着他的努力和判断的方向。在这个意义上,我从来不把安逸和快乐看作是生活目的本身——这种伦理基础,我叫它猪栏式的理想。能照亮我的道路,并且不断地给我新的勇气去愉快地正视生活的理想,是善、美和真。

——爱因斯坦

对于儿童而言,其意志、人格都还处于不健全的阶段,因此很难对自己的行为做出约束。因此,在这种条件之下,家长滥施物质鼓励,无疑意味着对儿童的放纵。

美国心理学家曾经进行过一个试验,旨在于帮助人们了解儿童的自制能力。

在这个试验中,研究人员将几个孩子留在一个放有巧克力的房间,叮嘱孩子不要吃桌上的巧克力,出去后可获得奖励。

在半个小时的观察中,只有一个孩子没有吃桌上的巧克力。出来之后研究人员开始对孩子进行心理辅导:告诉他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就无权享用。而在反复进行三四次试验之后,所有孩子才都产生了免疫力。

从这个试验中我们可以看出,孩子自制力的建设需要反复进行才能有效果。对孩子欲望的控制,也要在平时完成。

然而,在中国的家庭生活中,由于物质刺激现象的普遍存在,使得孩子高消费的现象普遍存在,孩子的奢侈化已经有目共睹。

我们看到,在各大商场的儿童专柜中,百元的文具盒、数百元的服装、千元的书包、数千元的手机、近万元的玩具车比比皆是,而这些商品却并非有价无市的摆设。每当期末考试结束、或是新学期开学之前,以及六一节、春节这样的时段,总是会有大批家长带着孩子来此大肆消费,而在这样的消费浪潮中,一股“夸富”的风气正在孩子之中蔓延开来。

在当今中国社会中,对于金钱等外在物质有着强烈的社会价值感与满足感,对于心理机制比较健全的成年人而言,对此有着一定程度的抵抗力。然而,当这种感觉被孩子直接嫁接的时候,就意味着一个恶劣的开端。

对于孩子而言,当他们在衣服、玩具、玩乐等物质攀比中获得认同和尊重时,一种自以为是、傲慢不羁的性格就已经播下了种子。

孩子的心灵,就如同一张朴素的白纸,对于他们而言,其思维特点是完全以自我为中心的,从自我感受中出发,来认识这个世界,感受周围环境,以及学习满足自我需求的手段。在他们的字典中,根本不存在“奢侈”、“节俭”这样的概念,更不知道奢侈与节俭对于一个人的意义何在。

当孩子在一次次的物质刺激中成长起来的时候,养成大手大脚、挥霍浪费的坏习气也就在所难免了,而最终造成的后果必然是毫不吝惜财产,缺乏艰苦朴素的精神,更不具备抵御经济困顿的能力。

我们已经看到,时下社会中出现的“月光族”、“啃老族”,正是出生在80年代的那一批孩子。由于近20年来我国家庭物质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使得他们自由生长的环境中缺乏足够的艰苦教育,相反,物质刺激的肇始,正是由这一代开始。

俗话说:越坐越懒,越吃越馋,越玩越散。正是基于这样的原因,在丰饶物质生活、强大物质刺激下成长起来的一代人,才呈现出“寅吃卯粮”的畸形消费观。追求安逸与物质快乐,成为了这一代人追求的唯一生活目标,当这种个人心态汇集起来的时候,就代表着整个社会的理想迷失,当这种个人行为汇集起来的时候,就意味着全民族的灾难。

相关推荐